中國式譜文化01(1 / 1)

前言

“腰包揣得溜鼓,有錢就得擺譜兒,你別管我是幹啥的,我家能請得起保姆。”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這幾句話,如果你對199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還有印象的話,那麼,你一定不會忘記那個膾炙人口的小品——《擦皮鞋》。這是一個經典的作品,黃宏成功地塑造了片中的主人公——一個以擦皮鞋為生的小市民形象。這個小市民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沒有成就,沒有事業。但是,有一點他卻沒忘,就是擺譜。我們知道,在1993年,請保姆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老百姓是不敢想象的。可是,小品中的主人公卻為了擺譜,氣焰囂張地對“身高一米八”的男保姆呼來喝去,耀武揚威。更為有趣的是,他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而不肯說“粗話”,非要管早飯叫“早茶”。要知道,就是在10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於叫“早飯”而不叫“早茶”的。主人公的種種行為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好麵子”。

與此同時,我們不難想到黃宏的另一部作品《鞋釘》。在這個小品中,鞏漢林所飾演的年輕老板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硬要花錢買釘子,別人白送給他卻不要,非說這樣不吉利,最後扔下100塊錢,拿走三個釘子,還大方地說了一句——不用找錢了。很顯然,這個老板自恃有錢,財大氣粗,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好像有錢就能擺平一切。這同樣是一部很現實的作品,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小品藝術來源於生活,有的小品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個片段,盡管很多時候小品融入了大量的誇張成分和喜劇成分,但是,其本質都是為了反映生活。黃宏的小品,往往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觀眾一笑,更多的是“寓教於樂”,讓人們在大笑過後能夠反思自己,領悟生活,或者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認識形形色色的人。看過小品《擦皮鞋》和《鞋釘》之後,我們會更深刻地認識周圍的人。因為小品中的主人公絕不是一個特例,而是一個典型,他們的行為反映了眾多人的心態——擺譜。

說起擺譜,我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擺譜這一現象是在每一個人身邊經常發生的,人們已經見怪不怪。如,有的富豪花5萬塊錢買了一塊手表,有的人明明沒錢,卻非要揮金如土,打腫臉充胖子。這一切縈繞於人們周圍,讓大家看得眼花繚亂。有的人對此嗤之以鼻,有的人甚至是“深惡痛絕”。

但是,多數人並不知道擺譜背後的玄機,他們以為擺譜隻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炫耀行為而別無他意,其實不然。擺譜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的奧妙,隻是人們對此研究的力度還遠遠不夠,以至於他們對於擺譜這種行為還缺乏更深層次的了解。對此,本書將通過展示大量現實中的案例並加以剖析論證,來向大眾揭示擺譜的真麵目,闡述其中不為人們所關注的規則。

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不管是職位高的人還是職位低的人,似乎都熱衷於擺譜。擺譜,已經是一種“文化”,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心裏。也許,在我們的國度,很多人的血液裏都流動著一種“擺譜情節”,那麼,這種情節到底是什麼?是虛榮、是習性使然,還是自信或自卑的另一種表現,是為了附庸潮流,亦或是人性中的潛規則?種種猜測和探討,讓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一個新的領域——中國譜文化。

編者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