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這個名詞,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在中國類似“XX 文化”的提法在眾多企業中曾經風行一時,而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有人說,企業文化就是在企業內搞的各種文體活動,比如打打球、唱唱歌、跳跳舞什麼的;有人說,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形象設計,“CI戰略”;也有人說,企業文化就是企業自己辦廠刊、廠報,為職工提供一個文化園地……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些說法不能說不對,但都不夠全麵。準確地說,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所共有的價值體係。它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經營思想、群體意識和行為規範的一種綜合體。它產生於企業自身,得到全體管理者和員工的認同與維護,通過一定的途徑來約束員工的行為,並對問題進行概念化、定義、分析和解決。並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日益強化,最終成為企業進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在大宅門中,百草廳作為一個成功的家族企業也是有著自己的企業文化,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誠信。隨著時間推移和幾代當家的進一步發展演進,誠信文化牢牢地植根於白家,不僅打造了百草廳的金字招牌,更深深感染著白家上上下下的每一個人。
可見一個成功的企業文化對一個企業來講,同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讓員工認同企業文化
企業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人與物的關係,還有人與人的關係。這就意味著,企業不僅僅是生產組織、經濟組織,從某種意義上看還是社會組織、文化組織。
由於人總是帶著情感去工作的,其行為帶有很大的可變性,所以,企業員工的職業操守、職業規範、對企業的忠誠度如何,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
由於企業文化的性質,決定了其外在表現十分廣泛,基本上涵蓋了企業的企業精神、經營戰略、經營宗旨、人才觀念、指導思想、質量意識、質量方針、人際關係、職工教育等各個方麵,其中最主要是講求經營之道、培養企業精神和塑造企業形象。
講求經營之道是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企業歸根結底是經濟主體,搞好經營才是企業最根本的東西。因此,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首先要求企業要按經濟規律來確立經營活動的宗旨、方針、目標和戰略。深圳華為集團在集中反映本企業文化的《華為公司基本法》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並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培養企業精神則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成分。它要求企業在經營管理的實踐中培育出能表現本企業精神風貌、激勵職工奮發向上的群體意識,並以此引導職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強化職業道德。廣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經過反複醞釀和提煉,製訂了“聚五羊靈氣,取本田精髓,創世界一流”的企業精神,使企業獲得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了解了企業文化的內容後,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如何讓員工認同企業文化。海爾總裁張瑞敏在談到自己的角色時也曾說過,他的角色“第一是設計師,在企業發展中使組織結構適應企業發展;第二是牧師,不斷地布道,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把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可見,對於企業高層管理者來說,如何讓員工認同公司的文化,並轉化為自己的工作行為,是關係企業文化成敗的關鍵。
那麼如何才能讓員工認同企業文化呢?主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讓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
1.廣泛征求意見
任何企業都有文化,尤其對於許多大中型的國有企業,在經曆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後,員工對文化總有許多自己的看法,很多企業在引入組織變革或再造時,往往忽略了對本企業文化的考慮,結果往往造成了“手術很成功,但病人死了”的尷尬。麥肯錫兵敗實達,就是最好的案例。雖然方案很科學,但實達的文化不能融合,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
很多人把企業文化認為是老板文化、高層文化,這是片麵的。企業文化並非隻是高層的一己之見,而是整個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隻有得到大家認同的企業文化,才是有價值的企業文化。
要得到大家的認同,首先要征求大家的意見。企業高層管理者應該創造各種機會讓全體員工參與進來,共同探討公司的文化。不妨先由高層製造危機感,讓大家產生文化變革的需求和動機,然後在各個層麵征求意見,取得對原有文化優勢和差距的認知,最後采取揚棄的辦法,保留原有企業文化的精華部分,並廣泛進行宣揚,讓全體員工都知道公司的企業文化是怎麼產生的。
2.與員工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
企業確定了新的企業文化理念後,就要進行導入,其實也就是把理念轉化為行動的過程。在進行導入時,不要采取強壓式的,要讓大家先結合自己的具體工作進行討論,明確公司為什麼要樹立這樣的理念,我們每個人應如何改變觀念,使自己的工作與企業文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