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敢做你就行(勵誌30本)01(2 / 2)

我不同意“智商天定”的解釋,同樣也並不接受“大約75%的智商是基因遺傳決定的,而其餘的25%則受後天環境影響”的說法。因為後者依然建立在不區分“心智”、“智力”、“智商”之間的微妙差別的基礎之上,進而忽略“心智”成長的重要性。

我的基於觀察的結論是,一個人的心智頂多有1%是基因遺傳決定的。新生的嬰兒,但凡正常情況下,都具備人類天生所擁有的“反射能力”和“學習能力”。天生的“反射能力”或多或少在快慢上存在一些差異;而天生的“學習能力”也隻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那種能力——比如,模仿相對更容易一些,而邏輯思考能力尚未形成。“反射能力”差一點,可能表現為“反應遲緩”,但這與最終一個人能夠擁有的心智能力強弱程度並無決定性的聯係,要不然就無法解釋愛因斯坦這樣被人們視為“天才”的人為什麼幼時看起來卻像所謂的“弱智”。最初的“反射能力”以及最原始的“學習能力”構成一個人心智最初的1%;而剩餘的99%,實際上應該都是後天積累的才對。當然,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對於很多人來講那99%中的大部分已經積累完成了。

當一個孩子被誇獎為“聰明的孩子”的時候,應該被誇獎的很可能或者說更可能是這個孩子的父母。“更聰明”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實際上不一定在出生時就比別的孩子“更聰明”——就算“更聰明”也不會“更聰明”多少,差異無論多大也都局限在那1%以內。然而,“更聰明”的父母的孩子,在隨後的成長中每時每刻都有更多的機會耳濡目染並學習模仿“更聰明”的行為,而最終也就“變得”(也“顯得”)“更聰明”——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會發展得更為迅速。

說通俗一點,心智這東西“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心智一旦開啟,就可能因學習而瘋狂發展,而與此同時“學習能力”也會相輔相成地大幅增長;於是,心智可發展,可培養,可重建,甚至可以反複重建——誰可以封頂?然而,反過來,如若這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那麼心智就可能停滯發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癡心不得反癲狂”,搞到進入負數的地步—隹又能夠保底?

人類的平均壽命正在不斷地延長——科技的進步保障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提供更多的保障,比如,蛋白質的獲取前所未有地廉價和方便。而在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今天,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養的、可發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能是一次寶貴的重生機會。對過去的人來說,到了30歲才醒悟過來可能就“來不及了”,但,相對來看,現在的人就算40歲醒悟過來,也相對還算“來得及”——因為平均壽命延長了,即意味著還有積累和重建的機會。而如若一個人錯誤地認同“智商天定”的觀念,那麼他就可能錯過發展、培養、重建心智的機會——甚至連開啟心智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