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二十歲以後,先要上的18堂塑己成功課(1 / 3)

要想成功,我們首先需要練好內功,讓自己具備成功者的基本素質。我們需要明白,人生是一場直播,不可能剪掉重來,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珍惜每一刻的時光,努力奮鬥。

當然,要想為成功練好內功,我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優缺點了如指掌,並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練就一技之長。而危機意識,能夠催促我們前行;成功的欲望,能激勵我們奮鬥。同時,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還要抑製貪婪,懂得見好就收,學會分享,不要讓你的私欲過分膨脹。

積極的心態能讓我們站得高,望得遠,不斷超越現在的自己。同時,我們還要低調做事,重視與接受別人的建議,無論何時,都保持著初學者的心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順暢。

人生是一場直播,你不要指望剪掉重來

人生是個大舞台,在這個大舞台上的“演出”都是直播,並且是現場非延時播出。你沒有備播的時間,也沒有剪掉重來的機會,你要想給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的演出,就隻能珍惜每一分鍾,演好每一秒,每時每刻都竭盡全力。在人生的大舞台上,過去的不會再次出現,失去的無法重新擁有,與你擦肩而過的風景不會與你再相逢,這就是人生最為無情的一麵:人生就是一場直播,無法剪掉重來。

因為人生是一場直播,生命仿佛被拉得很長。也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健康而溫飽無憂,所以我們可以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壽命,也正因為如此,歲月給了我們更多的經曆和感受。

因為人生是一場直播,人生無法回頭,所以我們又時常感到人生的短暫。這種無法重複體驗的感覺讓我們必須時時握緊拳頭,這種短暫而無奈的感受讓人痛苦萬分。

既然人生不能掉頭重來,不能重新開始,那麼,在人生的這場直播中,我們就應該珍惜現在,珍惜我們的所有,讓每一分、每一秒演出都精彩無限。

湯姆·奧斯丁是一位名醫,他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因煩惱和憂慮而生病的人,他們總是因為過於煩惱以前和憂慮未來,而長期悶悶不樂,毀壞了健康。為了更徹底地治療這些人的病,他給他們開了一個簡單卻有效的方子:“每一個刹那都是唯一”,意思是說,我們活在此刻,就要好好珍惜此刻的時光,因為每一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

是啊,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獨特而唯一的,每一秒的感覺都是不可重現的。有時候,我們以為人生可以重來,其實那隻是自己的一個幻覺,我們最多隻是在原地繞了一個圈,但行程的軌跡其實並沒有與過去交接。等我們在下一個岔路口猶豫不決的時候,生命又多了許多痕跡,而自己並不知道是否需要它,反而會使現在的美好在我們的猶豫中消失不見。

既然我們人生的演出不可以重來,那我們何不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呢?其實,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鍾、每一秒都有值得我們珍惜的。所以,請珍惜現在,用你的眼睛攝下每一個瞬間的精彩,用肢體感受全部的美好,別讓生命留下遺憾。

如果我們把生活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更多關注眼下的日子,那麼所有的事都會變得容易多了。如果我們隻活在每一個片刻,隻專注於眼前,你就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全身心投入。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要全然地吃,不管在吃什麼;當我們玩樂的時候,要全然地玩樂,不管在玩什麼;當我們愛上對方的時候,要全然地去愛,不計較過去,不算計未來,全然地投入,全然地享受。

曉明小時候跟外祖母長大,但在讀小學的時候,他的外祖母過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愛他,小家夥無法排解自己的憂傷,每天茶不思飯不想,也沒有心思學習,整天沉浸在痛苦之中。周圍的人都說他是個重感情的好孩子,但他的父母卻很著急,因為,一天兩天的悲傷是正常的,一周兩周的悲傷也可以理解,但大半年都過去了,他還時時哭泣,不肯好好吃飯和學習,他的情緒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

雖然,他的爸爸媽媽很著急,卻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有一次,他的老師來他家家訪,看到此種情形,便決定和小男孩聊聊天,給他以幫助。

“你為什麼這麼傷心呢?”老師問他。

“因為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回答。

“那你知道還有什麼永遠不會回來了嗎?”老師問。

“嗯……不知道。還有什麼永遠不會回來呢?”他答不上來,反問著。

“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回來了。就像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以後我們也無法再回到昨天彌補什麼了;就像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樣小,如果在他這麼小的時候不愉快地玩耍,不牢牢地打好學習基礎,就再也無法回去重新來一回了;就像今天的太陽即將落下去,如果我們錯過了今天的太陽,就再也找不回原來的了。”

曉明是一個聰明又懂事的孩子,他明白了老師所說的道理。他懂得了要活在現在,要珍惜現在,不應沉溺於過去的事情,而是要好好學習和生活,把握住現在的每一個瞬間。最終,他順利地從失去外祖母的痛苦裏走了出來,健康快樂地成長著。

是啊,每一刹那都是唯一的,過去了就無法再回頭,二十幾歲正是人生奮鬥之路的開始,但人生隻是一場直播,無法剪掉重來,所以我們需要格外珍惜人生的每一刻,珍惜現在。眼前的每一刻,都要認真地活;每一件事,都要認真地做;每一個人,都要認真地對待,因為“人生是一場直播,你不要指望剪掉重來”。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朋友,在你人生的大舞台上,請將每一秒的表演都演出輝煌。

對你的優缺點了如指掌

每個人都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一個人要想完善自己,就必須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因為隻有了解了自己的優缺點,才能知道如何發揮優勢,改進缺點。

一般來說,我們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是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然而,雖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但問題是能不能很好地駕馭它們。因為人的優缺點會發生變異,也就是說,優點換了一個環境就不再是優點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優缺點,這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對本人所具有的意義,那就快接近十全十美了。

一般來說,優點越多的人,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缺點越多的人,就越不容易成功。但是,有時也不完全如此,比如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非常優秀的人,他們往往因壓抑而潦倒。又有不少我們認為非常平庸的人,可是他們的表現卻非常不凡。

有些人雖然優點不少,但是卻存在著致命的缺點,這種缺點會破壞甚至毀滅其他的優點所創造的成果。優秀人才的墮落和潦倒,大多數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平庸的人缺點雖然多,但這些缺點不具有徹底的破壞性,而優點又有建設性,這種人成功的機會就非常多了。一個人的成功是離不開機遇的,機遇會給予人一種轉折,這種轉折有好有壞,要看機遇和你的優缺點發生怎樣的關係。換句話說,機遇和優點結合,就有好的轉機,如果是和缺點聯係在一起,那自然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明白一個人優缺點的本質其實是非常難改變的,機遇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完全把握的,但是一個理性又冷靜的人,應該主動去駕馭自己的優缺點,而不是讓自己的優缺點主宰自己。

世界最頂尖的人士都是借由不斷鞏固自己的長處,同時不斷改善自己的短處而成功的。

邁克爾·喬丹,是個NBA偉大的籃球明星,以前有人問過邁克爾·喬丹,說:“你到底如何訓練你自己?”他說:“第一,我對我自己的要求超過任何人的想象,比任何人都要嚴格。當你認為我遠射不行的時候,我就立刻要把我這個缺點變成優點;當你認為我罰球不準的時候,我就立刻要射得比你準;當你認為我跳得沒有你那麼高的時候,我立刻想辦法變成灌籃王。”

通常情況下,人保持自己的優點比較容易,但是改變自己的缺點卻比較難,然而,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缺點,人就很難獲得成功。其實,有時候,成功與不成功之間的差距,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是一個巨大的鴻溝。成功與不成功隻差在一些小小的事情上,如毅力、耐心、寬容、積極等。

所以,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了解其中的價值和存在的條件,不但了解,還要誠實地麵對,不可以有一相情願或者是逃避現實的想法,然後才能夠自由地駕馭自己的優缺點。

每個人駕馭自己的優點似乎比較容易,但卻不擅長改進自己的缺點,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改變自己的缺點需要我們有堅強的毅力。雖說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往往定力不夠,很難在短時間內改掉自己的缺點,但這並不表示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就不能改變自己,其實,隻要我們每天克服一點點毛病,每天堅持進步一點點,改掉自己的缺點也是很簡單的事情。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後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不斷收獲,或者是不斷失去,或者是不斷碰壁,或者是不斷獲取經驗。慢慢學會自然地調節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從而收獲成功的人生。

二十歲以後,你必須有一技之長

當我們撿起一枚石子,扔向平靜的池塘水麵時,石子就會在水麵濺起圈圈美麗的漣漪。但你思考過漣漪是從哪裏開始美起來的嗎?當你認真觀察漣漪的形成過程時,你就會發現美麗的漣漪是從石子濺到水麵的那一點擴散開來的,也就是說,漣漪是從一個點開始美麗起來的。

要想讓我們二十歲以後的人生也能蕩起陣陣美麗的漣漪,我們需要從一個點開始美麗,這個點就是你的特長。所以,二十歲以後,你必須有一技之長,特長是你獲得他人關注和青睞的法寶。

韓劇《大長今》中的長今之所以能夠獲得周圍人的喜愛和讚同,並不是因為她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而是因為她的兩項特長:料理和醫術。

在禦膳房的時候,長今認真地學習料理知識,虛心地學習各種手藝。長今懂得用煮沸的水洗碗,食物才不會變質;通過嚐試,知曉了木炭能夠除去雜味。紮實的專業知識練就了長今在料理方麵的特長。因而在禦膳競賽的時候,長今能夠憑借自己出色的料理技術打敗了今英。

被流配到濟州島的時候,長今拜張德為師,認真學習醫術。其他人總是抱怨張德太苛刻,而長今卻一笑了之,張德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努力的程度連一向鐵石心腸的張德都為之動容,認為她將來必定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來。長今也正是依靠優異的醫術特長重新回到了宮廷。

最終,長今依靠自己的特長,獲得了他人的肯定,實現了她的目標。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應該從長今的事例中獲得啟發。是的,正值豆蔻年華,生活肯定是豐富多彩的,身處的世界也必定精彩紛呈,每一天都有無數的新鮮事物在吸引著眼球。但是,如此美好的年華並不是讓人隨意揮霍的,年輕人不能簡單地享受青春,而應當在美好的青春歲月裏培養出自己的特長,練就一身獨門秘技,為以後的生活儲存資本。

特長是你今後快樂生活的源泉,擁有了一項特長,哪怕它非常普通,或許都能成為你生存的資本。

戰國時期的公孫龍手下擁有三千門客,並且每個門客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本領。他常說:“一個聰明人應該善於接納每一個有特長的人。”

一天,一個流浪漢來見他,並向他推薦自己:“我有一項特別的本領,想投靠你門下。”

公孫龍高興地問:“你有什麼本領?快說來聽聽。”那個人回答道:“我的聲音特別大,很善於叫喊。”公孫龍聽了,覺得這好像也算是一項本領,雖然不知道能否用得上,但還是收下了這個很善於叫喊的人做了他的隨從。

沒過多久,公孫龍和他的門客一起出外遊玩。當他們來到一條河邊想要渡河時,卻發現渡船在河的另一頭。當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時,公孫龍想起了他最近收的那個善於叫喊的門客,於是,他就讓那人把船夫叫過來。這名門客就竭盡全力地向對麵喊:“喂,船夫,過來,我們要過河。”他的喊聲剛停,那對麵的船夫就搖著船過來了。

這名門客的特長終於得到了發揮,也為他自己賺得了生存之本。這就是“一技之長”的由來。

“一技之長”不僅適用於古代,更適用於分工越來越細化的當今社會。當今社會的發展更需要在某方麵擁有特長的人。

特長,不僅能讓你擁有生存的資本,更能為你的青春加分,為你的社交加分,成為你成功的助推器,為你帶來發展的機遇。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都會鄭重地在自己的簡曆上填上特長一欄,且確實有一些畢業生正是通過自己的特長而不是自己的專業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機遇是相當了不起的東西,而人的一生當中難得碰見幾次機遇。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為了人生中的機會,一定要讓自己至少擁有一項特長。記住,有特長不一定有機會,可是沒特長機會就一定會更少。

王立有一副好口才,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從前,雖然從來沒有專業老師給她指導過,但她依然可以在各類的演講比賽中獲獎。好像她就是比別人多一點兒這方麵的天賦,她的演講極富感染力,每次講到感人的段落時,王立那雙美麗的大眼睛裏都會噙著淚珠,台下坐著聽的人也是聽得感慨萬千,完全沉浸在王立帶給他們的世界中。

憑著這樣一項特長,王立在校園裏所向無敵,大大小小的演講比賽,她差不多包攬了所有的冠軍,成了學校裏的小名人。畢業那年,王立也是憑著這樣一項特長進了一家知名公司的公關部。

公關本來就是需要口才和頭腦的。在公司裏,王立的特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王立的話總是那麼富有感染力,讓聽者不知不覺就讚同了她的觀點。每到逢年過節公司內部的聯歡會上,王立都擔任主持人,王立成了公司裏公認的才女。這項特長更是讓王立獲得了良好的職業發展機遇,王立在公司發展得很好,提升得也很快,短短三年後,王立就成為這家知名公司的公關部經理了。

既然特長能夠為我們的人生帶來無限的精彩,那麼,你還在等什麼呢?抓緊修煉特長,用你的特長裝扮二十歲以後的成功人生吧。

樹立危機意識,催促自己前行

在人的一生中,危機處處都有,可以說是防不勝防。其實,生命就是一切危機的累積總和——生理成長,社交情誼,創業守成,聚別歡憂,無不危機重重。總括一句,危機是必然,也是必需的。然而,危機並非禍患,它隻是一種必然的過程。人雖有危機之患,但它未必成禍,關鍵在於你是否具有危機意識,能否在危機來臨的時候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如果你沒有危機意識,那麼危機隻會成為厄運。

要明白,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運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有危機意識,在心理及實際作為上有所準備,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就不要談應變了,光是心理受到的衝擊就會讓你手足無措。有危機意識,或許不能把問題消除,但卻可以把損害降低,為自己打造生路。

伊索寓言裏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隻野豬對著樹幹磨它的獠牙,一隻狐狸見了,問它為什麼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沒看到獵人。野豬回答說: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就來不及啦。

這是一隻具有“危機意識”的野豬,擁有“危機意識”的野豬會時刻戒備著獵人和獵狗,它也就成了存活率最高的野豬。

然而,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大部分都一直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社會環境之中,導致普遍缺乏危機意識,甚至認為安全是理所當然的事,危機不可能降臨到自己身上,更沒有必要為危機進行各種準備。但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變化很快,危機離我們並不遠。

然而,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危機意識。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足以讓我們理解這樣的道理。清晨,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從睡夢中醒來,它就會意識到危機的存在,意識到新的比賽就要開始了,對手仍然是跑得比它快的獅子,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在速度上超越對手。另一方麵,獅子的思想負擔也很重,假如跑不過最慢的羚羊,那麼最終的命運也是一樣,所以說,麵對新的一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意識到危機的存在,那麼為了生存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跑得快一點兒。

由此可見,無論是強大的獅子還是弱小的羚羊,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界中都麵臨著生存的危機。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要戰勝心理的危機,戰勝自己,要求自己必須越跑越快。如果意識不到存在著這樣的危機,稍一鬆懈,就會成為別人的戰利品,絕對不會再有重賽的機會。

危機還能成為一種動力。眾所周知,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島國,彈丸之地,資源匱乏,麵臨著生存的挑戰。然而正是這樣的自然條件,才使得他們有了一種深深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從而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成為當今世界為之矚目的國家。

“鯰魚效應”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的,因此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付出了許多努力,但絕大部分的魚還是在途中窒息而死。然而,有一條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原來,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入一條吃魚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便四處遊動。而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便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可見,沙丁魚是因承受了外界的刺激和壓力才保持了生機和活力的。

人其實也一樣,危機同樣可以成為個人獲得快速發展的源源不盡的動力。

深圳航空采用“道溝”理論,即“為每個員工前麵鋪一條路,後麵挖一條溝”,或者說“前麵放一塊金錠,後麵放一隻老虎”。爭上崗製度和末位淘汰製度是全體員工身後的一條“溝”。每年一次考評,管理層員工如果不稱職或連續兩年基本稱職則會被淘汰,對素質跟不上但暫不淘汰的員工實行下崗,待崗輪訓製度每年強製淘汰率為5%,真正實現了“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機構能設能撤”的動態模式。

實行該製度後,員工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唯一的選擇是義無反顧地往前衝。每名員工都時刻保持著危機意識,個人的創造力和價值因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正因為如此,一家看似不大的國內航空公司,僅擁有全國民航1/50的飛機,卻獲得了民航市場1/5的利潤,讓同行和專家羨慕不已。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樹立危機意識,用危機意識來督促自己前行。

培養一種積極的心態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人,而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就是他的心態。如果一個人的心態是積極的,能樂觀地麵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和應付困難,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尤其是那些剛踏入社會就遭遇了挫折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往往容易陷於消極的心態之中,困住了自己的人生發展。為了二十歲以後能夠擁抱成功,我們需要培養一種積極的心態。

如果你仔細觀察、比較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心態尤其是關鍵時刻的心態,你就會發現,不同的心態會導致人生出現驚人的不同。

著名的推銷商比爾·波特在剛剛從事推銷業時,屢受挫折,但他硬是一家一家地走下去,終於成了一名走街串巷的英雄。如今的他,成了懷特金斯公司的招牌。比爾·波特說:“決定了要做的事情,要看到積極的一麵,在沒有實現它之前就要永遠地勤奮下去。”

比爾出生時因為難產導致大腦神經係統癱瘓,這種紊亂嚴重影響了比爾的說話、行走和對肢體的控製。州福利機關也將他定為“不適於被雇用的人”,專家們則說他永遠不能工作了。可是比爾在媽媽的鼓勵下,開始從事推銷員的工作。他從來沒有將自己看做是“殘疾人”。雖然一開始找了好幾家公司都被拒絕了,但比爾堅持了下來,最後懷特金斯公司很不情願地接受了他。

比爾第一次上門推銷,反複猶豫了四次,才最終鼓足勇氣摁響了門鈴。開門的人對比爾推銷的產品並不感興趣,接著第二家,第三家……比爾的生活習慣讓他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尋求更強大的生存技巧上,所以即使顧客對產品不感興趣,他也不會灰心喪氣,而是一遍一遍地繼續敲開其他人的家門,直到找到對產品感興趣的顧客。3個月當中,比爾敲遍了這個地區所有的家門。他做成的每一筆交易,都是顧客幫助他填寫的訂單,因為比爾的手幾乎拿不住筆。

每隔幾個星期,他就打印出訂貨顧客的清單。由於隻有一個手指能用,這項簡單的工作要用去他10個小時的時間。深夜,他通常將鬧鍾定在4點45分,以便早點兒起床開始第二天的工作。

就這樣,靠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他已經走過了38個年頭,他每天幾乎重複著同樣的路線,去從事推銷工作。不論刮風還是下雨,他都背著沉重的樣品包,四處奔波,那隻沒用的右胳膊則蜷縮在身體後麵。出門14個小時後,比爾會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此時關節疼痛,而且偏頭痛還時常折磨著他,但是他一點兒也不後悔。

一年年過去了,比爾所負責地區的家門一次次地被他敲開,他的銷售額也隨之漸漸地增加了。最終,在第24個年頭,在他上百萬次敲開一扇又一扇的門之後,他成了懷特金斯公司在西部地區銷售額最高的推銷員,同時也是推銷技巧最好的推銷員。

懷特金斯公司對比爾的勇氣和傑出的業績進行了表彰,他第一個得到了公司主席頒發的傑出貢獻獎。在頒獎儀式上,懷特金斯公司的總經理告訴他的雇員們:“比爾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有目標的人,隻要用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追求目標的努力中,勤奮地工作,那麼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

事實的確如此,生活中的失敗者主要是心態、觀念有問題。遇到困難時,他們隻是挑選容易走的倒退之路。“我不行了,我還是退縮吧。”結果墜入失敗的深淵。而成功者遇到困難,仍然保持積極的心態,用“我要!我能!”“一定有辦法”等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於是便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可以說,我們的社會也正是依靠這些具有積極心態的人才不斷前進的。

成功學的始祖拿破侖·希爾用他多年的理論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說,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他的心態。成功人士始終用積極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和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而失敗人士則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他們空虛、猥瑣、悲觀失望、消極頹廢,最終走向了失敗。

因心態消極而失敗的人,他們認為,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但事實並非如此,如何看待人生,由我們自己決定。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積極的心態呢?首先請記住,你的心態是你——而且隻有你——唯一能完全掌握的東西,練習調整你的心態,並且利用積極心態來導引它。其次,你可以試著按照以下的方法去培養你的積極心態:

切斷你和過去失敗經驗的所有關係,消除你腦海中和積極心態背道而馳的所有不良因素。

找出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東西,並立即著手去得到它,借著幫助他人會得到同樣好處的方法,去追尋你的目標。如此一來,你便可將多付出一點點的原則,應用到實際行動中去。

培養每天說或做一些使他人感到舒服的話或事,你可以利用電話、明信片或一些簡單的善意動作達到此目的。例如給他人一本勵誌的書,就是為他帶去一些可使他的生命充滿奇跡的東西。日行一善,可永遠保持無憂無慮的心情。

訓練自己在每一次的不如意中,都能發現和挫折等值的積極麵。務必使自己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並以你的愛心和熱情發揮你的這項習慣,如果能使這種習慣變成一種嗜好,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不能的話,至少你應該記住:懶散的心態,很快就會變成消極的心態。

當你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不妨幫助他人解決他的問題,並從中找尋你所需要的答案。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你也能夠洞察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

參考別人的例子,提醒自己,任何不利情況都是可以克服的。雖然愛迪生隻受過三個月的正規教育,但他卻是偉大的發明家。雖然海倫·凱勒失去了視覺和說話能力,但她卻鼓舞了數萬人。

此外,對於善意的批評,應采取接受的態度,而不應采取消極的反應,接受他人如何看待你,並作一番反省,找出應該改善的地方,別害怕批評,要勇敢地麵對它。和其他獻身於成功原則的人組成智囊團,討論你們的進程,並從更廣博的經驗中獲取好處,務必以積極麵作為基礎進行討論。

鍛煉你的思想,使它能夠引導你的命運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要隨時隨地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因為沒有人會相信騙子。還要相信無窮智慧的存在,它會使你產生為掌握思想和導引思想而奮鬥所需要的所有力量。

相信你所擁有的解放自己並使自己具備自決意識的能力,並將這種信心作為行事基礎,把它應用到工作上,現在就開始做。信任和你共事的人,但如果確認和你共事的人不值得你信任時,就表示你選錯人了。

總之,雖然心態積極的人並不能保證事事成功,但心態消極的人則一定不能成功。拿破侖·希爾說,從來沒有見過擁有消極心態的人能夠取得持續的成功。即使碰運氣能取得暫時的成功,那成功也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所以,如果你想在二十歲以後獲得成功的人生,就請培養出一種積極的心態吧。

先肯定自己,再否定自己

肯定自己也就是相信自己,悅納自我,形成對自我的積極認識。

即使現在的你不是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你也需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總有地方勝過別人,隻有這樣,你才能不斷前進。

肯定自己才是成功的起點。因為隻有肯定自己,才能光彩煥發、精神飽滿,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應付自如、充滿活力。而不會是心情暗淡、情緒低落、臉色無華,甚至終日疑神疑鬼,讓人一看就感覺生活過得沒有起色,生命失去了活力,事業失去了動力,生活也失去了快樂。成功對這樣的人來說,肯定成了一種奢侈。

這一切隻是因為你不懂得肯定自己,不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想想看,別人和你一樣,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你與別人頂著同一片藍天,踏著同一塊土地,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你憑什麼認為別人比你強呢?

當然,可能你沒其他人漂亮、帥氣,但你注意到沒有,你其實比那些較你漂亮、帥氣的人更有才華,更有內涵;可能你能力不如他人,但你比那些有能力的人堅強樂觀;可能你的財富比不上他人,但你比那些富有的人更幸福……

事實上,自信的人本身就有一種無法言說的魅力。因為自信的人活潑、坦誠、虛心,為人大度、做事輕鬆、言行一致,同時果斷、幽默而又勇敢。而且,隻要你勇於展示自己的智慧和風采,懂得肯定自己,你就會發現,你完全沒有必要仰視別人。

威廉·詹姆士說:“一般人隻使用了他心智能力的10%。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自己有什麼才能,與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實我們還有一半以上的能力沒覺醒。我們隻用了我們能力的一小部分。人往往活在自己所設的一個有限的空間裏,我們原本擁有各種各樣的能力,卻不能成功地運用它們。”

所以,要想在二十歲以後獲得成功,我們就一定要自信,要懂得肯定自己。當然,我們說肯定自己,並不是說我們要盲目自信,甚至自負,我們需要在肯定自己的基礎上,再否定自己,然後再肯定自己,如此循環往複,不斷地提高自己。

在肯定的基礎上否定自己,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旨在讓自己進一步得到發展。不斷否定自己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心理認可,也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心理過程。一個人隻有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獨立地作出判斷、從事活動。他才能夠不怕否定、批評和指責,用自己內在的標準指引自己。才能夠不尋求讚許,不為了得到讚許而喪失自我。才能夠不停留在現在的安全感裏,才敢於展現勇氣去追求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