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圓照集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
甲戌歲西明寺翻經臨壇沙門圓照集上
四朝應製。所翻經論。及念誦法。並修疏記碑表錄集等。總三百四十三卷。並目錄三百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經論及念誦法。六十四卷經論疏義。八十六卷貞元新集古今製令碑表記(並目八十九卷)。
一百六十二卷經論及念誦法
玄宗朝金剛智三藏。贈開府儀同三司。諡大弘教三藏和上。所翻譯經已入目者總一部四卷。所謂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雲經) 八十一紙
右已編入開元釋教錄。不入今計中。玄宗朝所翻經遺漏未入古今錄者。總五部六卷。
·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三卷 三十五紙
·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卷 五紙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 三紙
右件三部共五卷。並北天竺國三藏沙門阿質達霰唐言無能勝將譯。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二紙
右開元二十六年。東天竺國三藏沙門法月譯。沙門利言譯梵語筆受。今見在光宅寺。翰林待詔。其經本或有寄入般若經部龍字號帙中。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一十五紙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 二紙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 三紙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一卷 一十一紙
右四部共四卷。南天竺國三藏沙門跋日囉菩提(唐言金剛智)譯。沙門智藏筆受。智藏後從號改名阿目佉跋折羅(唐言不空金剛)或單名不空。其有智藏筆受者。並編入大曆目中。金剛智三藏開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卒於東都廣福寺。廣如行記及塔銘中明矣。
右已上八部共同為一帙十卷。
代宗朝大曆中特進試鴻臚卿大廣智不空三藏奏。玄宗肅宗今上以來三朝所翻經。總七十七部。共一百一卷。並都目一卷。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 四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 八紙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 十三紙
·瑜伽念珠經一卷 二紙
·奇特佛頂經三卷 六十八紙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 二十二紙
右六部共十一卷。同第一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 二紙
·阿唎多羅阿魯力經一卷 二十一紙
·普賢行願讚一卷 五紙
·地藏菩薩問法身讚一卷 五紙
·出生無邊門一卷 十紙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 七紙
·底哩三昧耶經一卷 十四紙
·十一麵觀自在菩薩經三卷 二十四紙
右八部共十卷同第二帙。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卷 二紙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 九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一卷(並序) 十三紙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七十八紙
·寶篋經一卷 六紙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右六部共十卷同第三帙。
·大孔雀明王經三卷 五十紙
·大雲請雨經二卷 十四紙
·雨寶陀羅尼經一卷 五紙
·蘘麌利童女經一卷 四紙
·稻[卄/幹]喻經一卷 八紙
·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 四十五紙
右六部共十一卷同第四帙。
·菩提場莊嚴經一卷 二十二紙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 一紙
·能淨一切眼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施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 四紙
·三十五佛名經一卷 二紙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一卷 三紙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八紙
·訶利帝母經一卷 三紙
·毗沙門天王經一卷 四紙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七紙
右十部共十卷同第五帙。
·文殊問字母品經一卷(題雲文殊問字母品第十四) 三紙
·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法一卷 三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念誦法一卷 二十八紙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阿閦如來念誦法一卷 十紙
·佛頂尊勝念誦法一卷 八紙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三紙
·金剛王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二紙
·普賢金剛薩埵念誦法一卷 十二紙
·金剛頂瑜伽五秘密修行儀軌一卷 十二紙
右十部共十卷同第六帙。
·金剛壽命念誦法一卷 三紙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 六紙
·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 十五紙
·如意輪念誦法一卷 八紙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 五紙
·瑜伽蓮花部念誦法一卷 七紙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觀行儀軌一卷 六紙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一卷 十三紙
·甘露軍吒利瑜伽念誦法一卷 十八紙
右十部共十卷同第七帙。
·花嚴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一卷 六紙
·文殊讚法身禮一卷 三紙
·受菩提心戒儀一卷 三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 四紙
·般若理趣經釋二卷 三十二紙
·大曼茶羅十七尊釋一卷 三紙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一卷 八紙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 四紙
·大乘緣生論一卷 十紙
·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 十九紙
右十部共十一卷同第八帙。
·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 一百七紙
右一部共八卷同第九帙。
·仁王經二卷(並序)禦製 三十五紙
·密嚴經三卷(並序)禦製 五十一紙
·仁王念誦儀軌一卷 十九紙
·仁王經疏三卷(此疏回入在下疏記帙中計)
右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爰自幼年承事先師大弘教三藏和上。二十有四載。稟受瑜伽法門。後遊五天。尋求所未受者並諸經論。更重學習。凡得梵本瑜伽真言經論五百餘部奉為國家。詳譯聖言。廣崇福祐。天寶五載卻至上都奉玄宗皇帝。恩命於內建立灌頂道場。所齎梵經盡許翻譯。及肅宗皇帝配天繼聖。特奉綸旨。於內道場建立護摩及灌頂法。又為國譯經助宣皇化。累奉二聖恩敕。先代三藏所有梵文並使搜訪。其中有[絕-巴+日]索脫落。便令修補。其有未經翻者。續譯奏聞。伏惟陛下。纘承皇運。大庇含靈。廣辟福田。重明日月。恩波遠被。法雨分流。四海宅心。萬方興載。是知佛之付囑。允在聖君。不空叨承渥澤。榮幸實深。切自思之知何報國。先奉先皇聖製命闡微言。又承陛下恩命。恭遵遺旨。再遣翻譯。利濟群生。雖複四時精懇。未酬萬一。是以區區於日夕。詳譯真言及大乘經典。冀效涓微。上資皇道。其所譯金剛頂瑜伽法門。是成佛速疾之路。其修行者。必能頓超凡境達於彼岸。餘部真言諸佛方便。其徒不一。所譯諸大乘經典。皆是上資邦國。息滅災危。星辰不愆。風雨順敘。仰恃佛力輔成國家。纂集前後所翻譯訖者。自開元至今大曆六年。凡一百一卷。七十七部。並目一卷及題。筆受僧俗名字。繕寫已訖。謹因降誕之辰。謹具進奉。庶得真言福祐長護聖躬。大乘威力永康國界。未翻梵本經中。但有護持於國福潤生靈者。續譯奏聞。不勝虔誠之至。敕旨依奏。仍宣付中外。並編入一切經目錄。大曆七年正月十六日。司徒兼中書令臣子儀宣。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元載奉。中書舍人奉敕旨。如右牒到奉行。大曆七年正月十日。
侍中門下侍部平章事王縉。給事中祠部牒大廣智不空三藏牒奉敕如右牒至準敕故牒。大曆七年二月九日。今史皇甫全牒。主事劉意。判官員外郎王遂。
昔去大曆六年十月十二日。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至其月二十二日。中使李憲誠奉宣敕旨。賜不空三藏錦彩絹等共八百疋。同翻經十大德。各賜彩三十匹。時大德明日謝聞。沙門潛真等。言伏奉今月二十二日中使李憲誠至奉宣聖旨。翻經十大德。各賜彩三十匹者。潛真聞。垂教者法王。王三界而示跡。行教者人主。主四海而流傳。非法王無以開四句之文。非人主無以闡一乘之理。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道合天地。恩加草木。轉輪馭極。灌頂稱尊。運慈悲方便之門。當付囑弘宣之位。然所譯仁王虛空藏密嚴等八十部經者。並圓音至教。寶界真詮。無去無來。即身為常住之身。不滅不生。諸佛是自心之佛。指虛空為庫藏。現色相而莊嚴。演瑜伽之無窮。知真言而不竭。自非才行兼美定慧俱融。安能發揚幽微。弘宣秘奧。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言善兩方。行通三密。得淨滿如來加持之力。奉寶應明主弘護之緣。由是理義昭彰。文句炳煥。潛真等靈山細塵。祇樹小葉。識知荒鄙。學藝庸淺。幸蒙天眷。濫在翻經。承聖力而俯被。得讚潤而修畢。雖曰愚瞽。猶知慶慰。況上契天慈。許宣中外。仍錫縑彩。以光愚拙。凡在法門不勝慶幸。無任戴荷。殊常之至。謹附中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謹言。
大曆六年十月二十三日。翻譯經大德大興善寺上座沙門潛真等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師等。道行精深。智識弘遠。三乘奧旨。千葉遺編。翻譯流行。利濟家國。薄申錫命。煩至謝恩。時大曆六年十月十二日。上表陳請入目。時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省表具悉。宣付如前。為重師資而答表曰。和尚。夙事先朝。弘闡妙教。演茲貝葉。廣示迷津。朕嗣纘丕圖。恭承睿旨。和尚再加詳譯。今卷軸續畢。永濟生靈。深可喜歎。其所譯經。宜宣付中外入一切經目錄。時大廣智不空三藏。既荷墨製又宣付流行。踴躍屏營陳表奉謝。文曰。沙門不空言。中使李憲誠。奉宣聖旨。送新翻經目錄。敕一道。答進經表敕一道。特令中外施行。仍入一切經目錄。捧戴忻躍。喜荷無任。誠懼誠悚再歎再愧。伏惟。陛下承法王之付囑。滿人心之誌願。持普賢之密印。行天子之正教。浹辰之際。朗慧日於八方。在於頃刻。注洪澤於萬物。斯乃普天幸甚。而況在不空者焉。然不空所翻聖典。四十餘年。三朝已來讚修功德誌在宣傳。上資王室。下潤生靈。豈意夙心一朝願滿。聖恩廣大。累劫難酬。況更特許翻譯所是未翻梵本。倍增悲喜。敢罄竭心力。承奉聖旨。續譯進奉。不勝歡悚懷恩之至。謹因中使李憲誠。奉表以聞。沙門不空誠喜誠愧謹言。
大曆七年正月二十七日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和尚久證菩提。入佛知見。所翻經論皆洞精微。爰命施行。式傳慧照。頒示寰宇。廣濟含靈。未光慈航煩至陳謝也。既表謝訖。又奉綸言。翻譯大聖文殊佛刹。精勤不息。卷軸又成。陳表進上。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一部三卷 五十一紙
右不空先奉綸旨。令譯此經。
天恩曲臨。並已成辦。參挍唐梵。詳定言音。年月處所。筆受證義。僧俗之名。
鹹題卷中。文殊事跡。緣起根由。始於發心。至成正覺。莊嚴淨土。此經具載。諸佛理體。菩薩行門。法界有情。無生實相。分明表示。功德廣大。餘經罕儔。願此勝因。上資聖祚。伏乞宣示寰宇以福生靈。特望天恩所是新置文殊院。大寺七僧小寺三僧。於文殊院中長時為國講宣誦習。有闕續填。是使法燈繼明不絕。靈神庶類孰不歡心。幸因輪王降誕之辰。天人喜賀同歡之日。冀茲景福上益壽山。願以法流添於聖。海謹隨狀陳進以聞。如天恩允許。請降墨敕。依大曆八年十月十三日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其月日也。三藏和尚在內道場。敕賜三藏和尚錦彩絹等共七百匹。同翻譯經大德潛真等十人。各賜錦彩三十匹充嚫。成就妙法蓮花經王。
·瑜伽觀智儀軌一卷(二十五紙)
右通前仁王密嚴等經。總五部共十卷。同第十帙。
新翻譯仁王護國經者。昔永泰元年狀請也。仁王經望依梵夾再譯舊文。右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奏。伏以。如來妙旨慧洽生靈。仁王寶經義崇護國。前代所譯理未融通。潤色微言事歸明聖。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睿文啟運。浚哲乘時。弘闡真言宣揚像教。皇風遠振。佛日再明。每為黎元俾開講誦。其仁王經望依梵夾。再譯舊文。貝葉之言永無漏略。金口所說更益詳明。仍請僧懷感飛錫子鄰建宗歸性義崇道液良賁潛真應真慧靈法崇超悟慧靜圓寂道休等。於內道場共翻譯。福資聖代澤及含靈。寇盜永清。寰區允穆。傳之曠劫。救護實深。
中書門下牒祠部牒奉敕宜依牒至準敕故牒永泰元年四月二日牒。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杜鴻漸。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檢校侍中李使。檢校右仆射平章事使檢挍左仆射平章事使。中書令郭子儀使。尚書祠部。仁王經望依梵夾再譯舊文。興善寺沙門不空。
牒奉中書門下敕牒如右牒至準敕故牒。永泰元年四月四日令史張濟牒。主事楊獻郎中崔漪恩旨頒下。爰命京城義學大德良賁等。翰林學士常袞等。於大明宮南桃園詳譯仁王。並校定密嚴等經。至四月十五日譯畢進上。
聖慈製序題在經初。披閱內宮未宣中外。時京城大德翹想甘露。如渴思漿。錄表上陳。乃為詞曰。
沙門乘如等言。乘如聞。日月行於六合。求照者昆蟲。雨露垂於九霄。希潤者草木。所謂覆載不間亭育無私。則蚊蚋可逸於長風。蛙蠅可遊於滄海者也。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慶承塵劫。信植河沙。威攝魔界。聲流佛刹。以寶位之重。崇寶偈之微。以金輪之尊。騰金口之教。百王千帝曷可同年而語哉。乘如等幸逢昌運。叨寓玄門。常思諷誦以答皇澤。伏承。頃有恩旨請不空三藏及義學沙門等。再譯仁王般若波羅蜜多經。教理兼著性相周圓。緘在龍宮未頒鹿苑。僧等昧死敢以請聞。伏願。天慈示之法寶。兼欲依經請百法師置百高座。同宣句味共殄妭氛。愚誠則然。裁惟聖旨。無任慊款翹渴之至。謹詣右銀台門。奉表陳請以聞。輕冒天威。伏深戰越。謹言。
永泰元年八月八日大安國寺上座臨壇大德沙門乘如等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答曰。
仁王真經理端義邃。化流賢劫福利蒼生。師等鹹願敷陳助寧國土。所請開講者。依時有恩旨。取二十三日。於資聖西明兩寺。共置百座。請百法師講仁王經。及百大德轉密嚴等。香花飲食鼓樂弦歌。並出有司。不得闕乏。
時屬秋雨霖霪不休。所司奏聞請更延日。奉進止兩寺百座。先令二十三日迎經。為霖雨宜改至二十六日迎經開講。其諸司供料著人計會。準改日造。永泰元年八月二十二日。左監門衛將軍知省事劉清潭宣改期甫至天雨未晴。恩旨又延九月一日。是日也兩街大德。嚴潔幡花幢蓋寶車。太常音樂梨園仗內及兩教坊。詣銀台門百戲係奏。時觀軍容使兼處置神策軍兵馬事開府儀同三司兼左監門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內飛龍廄弓箭等使上柱國憑翊郡開國公魚朝恩與六軍使陳。天龍眾八部鬼神。護送新經出於大內。其經適出。彩雲浮空鬱鬱紛紛昭彰異瑞。洎乎己午。兩寺開經萬姓歡心。祥雲方隱。緇素瞻仰。獲慶非常。三藏不空上表謝曰。沙門不空言。不空道乏前修學虧曩哲。猥承綸詔翻譯真經。若履春冰。猶臨泉穀。伏惟。陛下撥開慧日布蔭慈雲。睿思風飛龍章玉潤。躬為序述昭煥大千。流法雨於九天。樹勝幢於百座。威儀容止。宛釋迦之下鷲峰。士庶駢闐。猶波斯之詣王舍。慶雲呈瑞喜氣浮空。足表大階之平。自葉無疆之祐。不勝戴荷之至。謹奉表陳賀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