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卻沒能收複幽雲十六州而與遼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麵。

此外還有西夏和大理政權與之並存。

北宋自立國之始,便與遼處於戰爭狀態之中。

公元1004年,遼軍在蕭太後和遼聖宗的統率下大舉南下。

遼軍在侵入宋境後,即派出使者請和。十月,遼軍在擊敗部署在邊境一線的宋軍主力後,移兵東攻瀛州(今河北河間)。宋知州李延漏率眾堅守。遼軍圍攻多日,晝夜猛攻,死者達3萬餘人,城仍固守不下,隻得移軍南下,同時又遣使請和。十一月,遼軍進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大將蕭挺凜中伏弩死。遼軍一麵屯兵澶州城下,與宋真宗所統宋軍主力對峙,一麵與宋方談和。此時,遼軍雖已擊敗宋軍第一線的主力,長驅直入,攻克祁(今河北安國)、德清軍(今河南清豐)和通利軍(今河南浚縣)三城,但廣大的河北地區仍在宋人之手。遼軍前有堅城大河及宋軍主力,後有伺機而動的宋河北軍民,全軍已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加以瀛州一戰後,遼軍損失頗重,大將身死,銳氣受挫,虜掠又無所得,戰敗則全局不堪收拾,也就不敢在勝算不大的情況下孤注一擲,與士氣高漲的宋軍新銳決一勝負,而隻想通過和談解決爭端。宋人也因爭戰多年,無法擊敗遼軍,取得最後的勝利,而決意議和。十二月,宋遼講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承認邊界現實,宋每年予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澶淵之盟”。從此,宋遼二國維持了100餘年的和平通好關係。

公元1101年哲宗晏駕,沒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議,冊立端王為天子,立帝號曰徽宗。宋徽宗自登基以來以蔡京為宰相,同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楊戩、朱勔、李彥、高俅等人結成反動的統治集團,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同時東北地區女真族也慢慢開始興起了。

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貫出使遼朝。了解遼朝的政治形勢,童貫在這次出使過程中,遇到了燕人馬植,向童貫獻策取燕(今北京),深受童貫賞識,被童貫改名為李良嗣,帶回開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陳說遼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敗,女真對遼恨之入骨,如能從登萊過海,與女真族結好,相約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對此非常高興,又賜姓趙,開始了謀取燕京的一係列活動。

當遼朝在金兵的進攻下,處於岌岌可危之時,宋徽宗、蔡京等人以為聯合女真夾擊遼朝,進而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成熟。於是,重和元年(1118年)宋廷以買馬為名,遣使從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到遼東,同金朝商議共同伐遼的事宜。

故事便從這裏開始

……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