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出生就克了16條人命(1 / 2)

1899年(光緒25年)陰曆3月17日,我的家鄉魯南抱犢崮、棗莊一帶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桃花雪”。這場罕見的大雪不僅砸碎了盛開的桃花,連德國人剛剛立起來的煤礦井架子也下白了。就在這場紛飛的大雪中,我的姥姥出生了。從此,她用她那雙特有的大腳,開始了她80多歲的傳奇人生。

姥姥出生時,出來的首先是腳。

姥姥的母親是頭胎,隻覺得很費勁,低頭一看:“我的娘來,這麼大的腳……”當時便昏了過去。

先出腳就是難產,一天一夜的折騰開始了……從出生到滿月,僅一個月的時間,尚在繈褓中的姥姥連連克死了16個人!從此後,人人都說我姥姥命硬。

一傳十,十傳百,姥姥也就成了抱犢崮山區和棗莊一帶的大名人。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裏的“芳林嫂”就有她的影子。

80年代中期,我在濟南上大學期間,曾跟該書的作者劉知俠老師談過,我說:

“劉老師,我覺得我姥姥完全可以寫一部非常精彩的長篇。”

劉老師當即表態說:“完全對,你的藝術感覺很對,我因種種原因不能寫了。你就來承擔這一重任吧。”

“我看看吧……”我不好說可以,因為那時我畢竟剛剛發過幾篇小說。

但自從我姥姥知道了我這一想法後,老人坐不住了,整天催我:“大林啊,你不是……是說要寫寫我嗎?怎麼還……還不寫。”

“我太忙了,單位的事……”當時,我已在濟南一家的大報紙幹了記者,附帶還有拉廣告的任務。

“記者不……不也是耍筆杆的嗎……”姥姥一輩子不認字,除了羅榮桓同誌(她一直稱“羅政委”)在抗日戰爭時期給她起的大名“劉大鳳”三個字以外。但她記憶力驚人。

“等我忙完這陣子就寫……”

“賊羔子,盡……矇我。告訴你,劉主席當年吃過我的菜煎餅。”她指的是劉少奇同誌。當年這位“胡服同誌”在鐵道遊擊隊的護送下,過微山湖時,真的吃過她烙的菜煎餅。而且姥姥還堅持說:“胡”同誌還帶了好幾張捎給了延安的毛主席。因為她烙得菜煎餅可以放上一個月不變味(這是一種技巧,後邊我會慢慢的交待)。

“連李蠻子(指李宗仁將軍)都獎過我100斤小米,哼……”她一急就拉出大人物來。

姥姥罵我矇她,對我刺激委實太大。是的,我不能矇姥姥,不能矇老人家。於是,多年來,我一直默默地做著這部書的創作準備工作。

對不起,有點扯遠了。還是讓我們回到姥姥出生的那天吧,回到那漫天飛舞的大雪中……

……

……

一天一夜過去了,還是隻生下那兩隻大腳丫。大腳丫都凍得發紫了。怎麼辦……

那時的醫療條件可想而知,那些土生土長的鄉間接生婆最多隻會燒鍋開水,找把剪刀,外加一塊香胰子(日本的最受歡迎)。

“她爹,你還不想個辦法?”有人朝著姥姥的父親吼道。他是個隻知種地的莊稼漢子。

“我……我一個大老爺們,能有什麼……辦法……”

突然有人提議:“要不去請洋和尚吧。”

“洋和尚”即當地的外國傳教士。在我姥姥的老家吳村鎮(棗莊以北最大的鎮),有一座法國人於1884年(道光24年)蓋起的大教堂。教堂裏的神甫是法國人,名叫索朗瓦,當地老百姓都喊他“老索”和“索先生”。老索當年已經60多歲了,其家族是法國南部平原有名的百萬富翁。本人還是個出色的外科大夫。25歲那年,老索卻像中了邪似的,拋棄優裕的生活環境,不遠萬裏來到中國,來傳播主的福音。在我們那窮山區一呆就是20年。20多年的生活磨礪,已使他完全魯南化,說當地方言,穿當地衣服,還吃慣了當地的煎餅和地瓜糊塗,連趕集、布道也是騎毛驢。索郎瓦的周圍還有一幫修女,為首的叫瑪麗。洋和尚索郎瓦除了看病外,就揣著印刷精美的《馬竇福音》向周圍的老百姓布道,宣傳主的仁愛和互助精神。他還買了一大批山丘地,分給周圍的老百姓種,交的租子也不多。很多老百姓都喜歡洋和尚,有的甚至入了天主教。成為他們的教徒。當地人稱為“二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