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壓力一個出口
有時候,壓力是一支強心劑,可以促使我們駕著生命的車輪不斷向前進,從而寫下精彩的生命詩篇。而有時候,壓力又是一個惡魔,它使得很多人墜入失敗的深淵,失去麵對生活的勇氣。或許,每個人都不願飽嚐壓力下的痛楚吧?那麼,請立即卸下你的包袱,活得瀟灑自如些。
會休息的人更會工作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工作似乎成了我們的生存之本。很多人為了獲得更多薪酬或者盡快升職,忙得不可開交,最後累垮了身體,背負著各種職業病艱難前行。試問,這樣做值得嗎?這些人似乎忘記了工作的終極目的——那就是更好的生活。如果為了工作而犧牲了健康的身體或者生活本身,那麼工作還有何意義?要知道,隻有會休息的人才會更好地工作。隻有把工作和娛樂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的人,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
有一次,美國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總經理乘公司的鐵路專車外出。他正在車上忙碌地寫一個電報,這時列車司機來找他,詢問一些事情。他依然埋頭工作,連抬頭看司機的時間都沒有,跟司機的交談質量自然可想而知。司機看到經理的工作狀態,勸道:“不要讓自己這麼累,請您注意休息。”說完就走了。
聽了司機的話後,他內心很不平靜,覺得司機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便在一張卡片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人生何必太忙碌,留些時間給自己。”
在激烈的競爭中,每個人都鉚足勁快步前進,於是便有了無數為事業忙忙碌碌的人。忙碌是必然的,但是隻會忙碌的人是不明智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緊張也要有度,一味緊張便是跟自己過不去,因為時刻讓自己的弦緊繃著,久而久之就會斷掉。
在忙碌的工作後,留點時間給自己,可以讓自己充分地放鬆,遠離喧囂和浮躁,從而看清楚自己的過去,反省一下自己的現在,謀劃一下自己的將來。法國的思想家、哲學家盧梭十分重視與自己對話,因為他認為這樣對人生是有重要意義的。
工作便是工作,休息便是休息,工作和休息不可混為一談。要知道,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一門心思隻會工作的人一生會失去很多。盡管這樣,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把工作和生活理清,在他們的思想中,總認為“累倒在五尺講台上”“因過度勞累患重病”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是學習的楷模。社會輿論導向也時常褒揚這種做法,無形中便強化了人們的這種潛意識,鼓勵人們透支生命,拚命工作,最後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
人生而有涯,與時間賽跑固然有些道理,但是前提是保證生命的健康存在,因此注意勞逸結合是我們的明智之舉。生命雖不是曇花一現,但總會有黯淡的時候,所以隻有工作之餘充分享受生活,保持身體健康,才能在體驗生活本質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約翰遜先生的助理在接待一位公司的大客戶。客戶很著急,要見約翰遜,助理說:“對不起,經理度假去了,你5天後再過來吧。”
“5天?有沒有搞錯?這麼大的生意需要談,他怎麼還有心情度假?”客戶生氣地說。 “經理走之前,再三囑咐我,這5天希望任何人不要打擾他。”助理沉著地回答道。
那位客戶實在忍不住了,撥通了經理的電話。然後在電話的這頭對約翰遜先生說:“老兄,你知道你休息5天,會少賺多少錢嗎?你覺得劃算嗎?”
“我工作5天能多賺1600美元,可是我的壽命會縮短4年,你說到底怎樣做劃算呢?”約翰遜先生鎮定地在電話那頭說。
那位客戶一時不知道說什麼……
當工作與身體健康有衝突時,我們該怎麼選擇?約翰遜的選擇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約翰遜懂得休息的重要性,休息是為了積蓄力量,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和事業。疲於奔命是得不償失的,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和質量,還白白浪費了休息時間。
一個人不能太懶散,也不可太勤快,一味地讓自己忙碌也許會收獲充實,但是忙碌過後,也許是大片的空白,人生會失去方向。總聽別人形容自己“像永不停歇的陀螺,轉啊轉”,轉的前提是有方向,不要做被別人抽打的陀螺。要讓自己在轉的同時知道停下來思考,思考下一個目標。
誠然,我們的生活節奏很快,但是一味緊張便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莫大的壓力。麵對壓力,要想應付自如,就必須學會張弛有度,學會忙裏偷閑。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會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既能很好工作,又能安然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巧妙結合便會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和生活的本質。
人生是一個天平,請不要讓它失去平衡。忙碌的時候,找個時間過段悠閑的生活,總結過去,掌控明天和將來。生活中因為有了工作而變得充實,工作後有了休息生活才會更加多彩。
點亮心燈
人生在世,懂得生活才會活得精彩,才不枉在人間走一遭。工作誠然重要,因為它是我們謀生的手段,但人的一生也不能被工作所累。要學會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學會享受生活。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工作的成本——身體健健康康,工作的心態積極向上,工作的激情源源不斷。
工作並快樂著
你是不是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工資不高,待遇不好,沒有津貼,一早起來就要擔心最後一班公交趕不趕得上,甚至還要時不時遭受上司的無名火?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生活簡直像是身處地獄一般,覺得世界上沒有比自己工作更糟糕的了?我們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假如你認定工作對你而言是一隻以你為食的吸血鬼,時刻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那你一定不會快樂,而生活對你而言就是一杯不得不飲的苦酒和最後一塊發了黴的蛋糕。真是這樣的話,那還是算了吧,不如化個妝在街邊乞討算了,看著和自己曾經一樣匆匆來往的人群,用最後的尊嚴滿足懶惰,換取可能的“豐衣足食”與“自由自在”。
想想自己的工作真的那麼乏味嗎?和25年如一日的信件投遞來比呢?25年,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重複著同一個投遞的動作,不悔不怨,始終像第一天就職時那樣充滿熱情。一個月、一年、甚至5年,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可是,一個人的一生能有幾個25年?來自日本東京的清水龜之助就因為這項微乎其微甚至很多人不屑一提的工作而獲得了日本“終身成就獎”。
對於普通的日本國民來說,這項榮譽簡直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許多的社會精英、青年才俊、上層人士為此奮鬥終生也無法得到,這是一項他們看得比生命更珍貴的獎項。讓日本人大跌眼鏡的是,這項榮譽的獲得者居然是這麼一個普通的底層人士!就是這麼簡單乏味的工作,而他卻能以最飽滿的感情將狂風暴雨、嚴寒酷暑視為常態,按時把信件交到收件人的手上。而那種幫助清水龜之助在平凡的崗位上締造不平凡神話的力量是什麼呢?應該就是那股不滅的熱情吧。為每一位等待的人送上遠方的信息與問候,看著他們笑逐顏開,幸福而欣慰,那種完成使命的滿足感是任何其他事情都無法給予的。
快樂的多少不能用工作的尊卑來形容,拿著高薪坐在辦公室裏忙碌於各種文件中,受著數萬人崇敬的高層就一定會快樂嗎?看著數億的資金在自己手上翻幾番就一定會開心嗎?或者,開著奢華名車出現在派對上,享受眾人的羨慕就一定會幸福嗎?顯然不是,清水龜之助的快樂來源於收件人的笑容,來自於給別人帶來快樂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隻有在他的工作中才能找到,工作對他而言不是一種折磨,而是他的幸福之源,價值所在,因而他能堅守自己的崗位。
清水龜之助雖說是整天與信件打交道,但給予他快樂的卻是人,最終還是和人的交往,是人性化的。倘若沒日沒夜地與數字或文件麵對麵又怎麼樣呢?那一定悶死了。有的人會這麼認為。會悶死人嗎?投資大師哈比特告訴我們,當然不是。
哈比特的工作就是在浩瀚如海的數字中尋找合適的項目,尋找能賺錢的投資。在此領域,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投資工作的繁忙是外人所不能想象的,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都在工作,即使身體停下了,大腦還要不停地飛轉。對哈比特而言,他與他的工作就是靈與肉的關係。靈與肉能分開嗎?不能。他與工作能分開嗎?不能。這麼緊湊的工作安排,那自己的興趣愛好怎麼辦呢?自己的休閑怎麼辦呢?不會感到疲憊與緊張嗎?哈比特說“我覺得除了工作以外,再找不到別的事情可以做。我這個人的興趣與愛好不是很多,當朋友從一些業餘嗜好中獲得樂趣的時候,我總是從工作中獲得樂趣。是的,我認為我能夠從工作中獲得樂趣。比如,當我們完成了一項工作以後,就會渾身洋溢著成就感。同時,這也是一種證明,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做好這樣複雜的工作。”
當自己與工作化為一體時,工作的所有就是他的興趣,工作的時間就是休閑的時間,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就是化解疲憊緊張的最好藥方。哈比特為我們展現了什麼是興趣與工作的完美結合,什麼是痛並快樂著。痛是身體上的筋疲力盡,樂是心理上的巨大充實。原來快樂與工作從來都不是不相容的,它們也可以很好地結為一體。工作時候的分分秒秒都是快樂的細胞在跳動,工作的時時刻刻都是幸福的種子在發芽。此時,工作者感受到的不是疲倦,而是無窮盡的動力之源。
有調查稱,我們對工作的疲倦不是來自於身體,而是來自於心理,來自於對工作的厭煩,這種厭倦、乏味、想不做又不能的焦慮使我們迅速地對工作產生疲勞。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把18名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組9個人。實驗組學生做他們不感興趣的事,對照組學生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沒過多久,實驗組學生就開始出現小動作,不多一會兒就有抱怨頭痛、背痛的聲音出現,而對照組的學生則幹得正起勁。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隻有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發揮我們自身最大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調動起我們的積極性。
事實證明,尋找工作中的樂趣或者在工作中創造樂趣不僅能提高工作的效率,消除工作的乏味疲勞感,還能為升職帶來機會。
曾經有一個叫沃克萊的普通工人,剛進入工廠時,他的工作就像是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裏的工人一樣,不停地擰著螺絲釘,日複一日,沒有變化,沒有波瀾。他抱怨著,自怨自艾著。可是,這些負麵的情緒並不能為他帶來任何工作上的幫助,反而使他更加消極倦怠。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換工作、辭職都變成想當然時,他隻能通過創造工作的樂趣讓自己變得積極起來,以此來抵抗工作產生的焦慮與乏味感。與同事展開擰螺絲比賽的方法很快奏效了,這使得工作變得有趣得多,也使沃克萊對工作變得積極起來,不久就被提拔到了新的崗位,最後成為了火車製造廠的廠長。
假如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轉變,假如他還是那個不斷唉聲歎氣的小夥子,假如他還在自己的崗位上得過且過,那後來的沃克萊最多也就是一個合格的擰螺絲的工人,不會有後來的成就。可見,為工作創造樂趣對一個人的人生是多麼重要,它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所以,別在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再喋喋不休的抱怨了,你要做的是開辟一片新天地,為自己,為未來。
點亮心燈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偶然,工作卻是必然,快樂的工作並不是想當然。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話: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放到現實中,快樂並不是神秘的,工作也不是壓抑的,揭開它們的神秘麵紗,你會發現另外一片天空。這片湛藍的天空,足夠你自由地翱翔!
做你喜歡的事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他們在健康、財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種享受基本相同,但是結果卻是,一種人是幸福的,另一種人則是煩惱的。”實際上,生活的苦與樂都是我們自身對生活的感受。同時,這種感受我們也是可以選擇的。看看身邊忙忙碌碌的人們,有些人永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為的是更多的攫取。有一天這種人也許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過度追求的過程並不能讓他感到快樂,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他喜歡做的。他們隻是為了物欲和金錢在盲目地追逐,從而讓自己失去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