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政策建議:對吸毒者的有效幹預(1 / 3)

政策建議:對吸毒者的有效幹預

針對我國的吸毒人群特點,從宏觀政策方麵來講,當前戒毒工作應首先確立“政府部門提供支持和監管,社區組織為實施主體”的幹預政策,並且因地製宜,確立“結合當地吸毒人群特點開展艾滋病防治活動”的政策和機製。在對吸毒者進行幹預的過程中,應尤其注意抓好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切實做好青少年毒品濫用預防工作;第二,嚴格防控艾滋病的傳播,阻斷艾滋病與毒品問題的聯係;第三,注意對吸毒者進行有效的社會工作幹預。

一、對青少年吸毒者的幹預

為了有效防治艾滋病蔓延及毒品帶來的其他危害,實施有效的禁毒措施十分必要。而在禁毒運動中,不僅要注意對已吸毒人員實施可行的戒毒幹預,還要重視遏製潛在吸毒人員的滋生。對於前者,如本書前麵章節所述,可以利用美沙酮門診和心理幹預等措施;而對於後者,則要及早發現潛在吸毒者的吸毒傾向,從而在源頭上加以控製——這方麵則可以參考本書中的內隱測驗部分,把握相關人員的吸毒意圖。從這個意義上講,潛在吸毒人群囊括了青少年這一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因為青少年往往是吸毒的高發人群。

耿柳娜(2009)的研究對物質濫用(全稱為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問題進行了深入考察。這裏,精神活性類物質也常被稱為“物質”,包括煙草、酒精、違禁類藥物(大麻、海洛因等)、精神類藥物(冰毒、搖頭丸等)等。因為部分精神活性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用於臨床,所以有時也稱為“藥物”。偶爾使用精神活性物質,如果沒有對個人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可稱為物質使用。當個體反複使用精神活性物質,導致了明顯的不良後果,就稱為“濫用”。物質濫用不僅嚴重危害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社會功能,而且共用針頭和注射器注射毒品也是導致艾滋病和其他血液傳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加劇誘發了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破壞社會治安,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國際性社會問題。

吸毒群體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青少年。因此青少年吸毒的防治是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通常而言,青少年涉足毒品的風險因素包括:青少年生理、心理尚不完全發育,自我控製和調適能力較差;不良的家庭環境,如父母參與吸毒販毒、父母離異、教育方式不當、親子衝突等;同輩群體的影響,如結交不良同伴、迫於群體認同或哥們義氣而吸毒;不良的社會風尚、社會輿論、大眾媒體的負麵影響;個性差異和各種精神疾病也是導致青少年吸毒的原因等等。

最近,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毒品的縱向發展,發現因使用藥物起始年齡不同,個體在毒品使用行為的發展上有明顯區別。青少年吸毒行為的發展可用非使用者、有使用意向、嚐試、經常使用、濫用和依賴這樣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來描述。因此,個體如公開考慮將來使用毒品與那些從來沒考慮過使用毒品的人相比,是處於不同的吸毒使用發展階段的。但是毒品濫用的違法性、隱蔽性等特點,導致研究目標群體經常掩飾、否認其真實態度,使傳統的口語報告等外顯測量方法遇到了瓶頸。在這種情況下,內隱認知的測量方法應運而生,它不易受社會期望效應的影響,可對被試的真實態度和信念準確測量——尤其是在自我展示偏見可能發生的情況下。因此,它為評估毒品使用之前和伴隨毒品使用的認知變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可被用來衡量青少年毒品使用的危險階段,製定有針對性、恰當的、有效的預防計劃,以便在實際的吸毒行為發生之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如本書前麵的章節所述,吸毒青少年內隱認知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運用了認知的雙加工理論模型,該模型指出:人的行為是由兩個不同的信息加工係統控製的,即被動的、不需努力的、快速的和直覺與情感緊密相關的體驗係統(內隱認知係統),以及有意向的、需要努力的、基於邏輯、與情感無關的理性分析係統(外顯認知係統)。當體驗係統向往藥物的指令沒有被理性係統相反的指令壓抑住,藥物濫用行為就有可能發生。在內隱認知研究的年齡適用性這一問題上,有些研究者認為內隱認知研究更適於青少年群體,因為青少年更多依賴於自動的、情感性的認知,成年人更依賴於理性認知。這或許可以從生物因素方麵加以解釋。比如,大腦額葉是用來問題解決、推理、分析認知的部位,與衝動控製有關,但直到25歲前,年輕人的額葉一直處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同時,研究表明,內隱認知往往起到引導吸毒行為的作用,這對青少年和成人都是適用的,但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是直接的,繞過了理性係統。對成人而言,這種影響更為間接,內隱認知通過影響其意識係統中的利弊判斷,進而影響行為。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通過對比青少年和成人的理性認知,對內隱聯想和吸毒行為的中介作用做進一步檢驗。

由此,內隱認知研究對吸毒防治具有很大的應用意義。在吸毒發展階段模型的框架下,預防幹預的目標是改變個人毒品使用軌跡,阻礙毒品使用的發展進程,以減少毒品濫用。內隱認知測量為吸毒防治開啟了新的思路,包括對吸毒行為的預測,改變個體內部的認知結構以促使個體正性行為的轉變,以及對幹預效果的評估。

首先,內隱認知對吸毒行為可起到預測作用。由於反複的吸毒經驗促進個體記憶聯結的建立和鞏固,於是各種與毒品相關的線索或結果可能會自動激活關於使用毒品體驗的想法。內隱認知的測量方法能有效預測吸毒青少年的認知變化,也是個體風險階段的敏感指標,有利於盡早確認個體或群體毒品濫用的風險水平。

其次,內隱聯想測驗可幫助確定高危個人或團體,這之後,便可以選擇與危險狀況和相應的幹預手段相匹配的幹預計劃,當然也要考慮到當前的吸毒情況。正如前文所述,吸毒起始年齡不同的青少年,其毒品濫用的風險水平也不一致。在藥物使用史、使用相關問題和他們今後的使用意圖上也體現了差異。所以,預防計劃應著眼於減弱與毒品使用有關的積極評價聯結並加強與毒品的負性聯結,提高其與吸毒相關詞彙的競爭性。一種方法是用注意保持任務,這實際上是注意偏向實驗的一種改進,以使被試的注意力從與毒品相關的刺激上轉移。

此外,也可利用內隱認知測量對幹預效果進行評估,內隱認知的研究也有助於查明青少年是否成功受益於幹預方案,有效地篩選出潛在的需要幹預的對象。而評價效果如何,不僅僅要測查被試的行為有無發生變化,也要測查他們對於毒品的聯想有沒有得到相應的削減。但是對於非使用者和初步嚐試使用毒品的人,可能難以測量幹預方案是否有效地導致行為的改變。也許要用外顯和內隱測量相結合的方法,來選擇采用什麼樣的幹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