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腦袋兄,寫了這麼一篇《腦袋全集之最動人情節》,上麵也有轉載,有興趣可以看看。下麵也不全引,隨便聊聊。
腦袋兄大才,從喬峰到張無忌,再到那莊聚賢遊坦之,最後是那左右互博的周伯通,那雪峰頂一笑泯恩仇的西毒和北丐,還有那金庸耍酷第一的青翼福王韋一笑那永存我心的“雙腳踏得黃沙飛揚”,“如一條巨龍般滾滾而去”,結束說的是那世外桃源一般的“誰送冰舸來仙鄉。”
或許不全,但是這八個場景在我腦中是久久難忘。金庸十四部小說,部部都是經典,不得不承認。但細細品味的也就那幾部。我與金庸小說結緣倒是有些奇特。
我出生的那個年頭,老家有電視機的不多,一般都是吃了晚飯自帶板凳去有電視機的人家占個位子。現在想想,倒有三分農村放電影的架勢。爺爺是個石匠,說俗點就是做墓碑的,一年365天每個歇息的走遍周邊鄉鎮,恩,死人了才有活接。就這樣,我們家有了全村第一台電視機。
我出生那天,家裏圍了一圈人,正興高采烈的看著《射雕英雄傳》,突然媽媽說肚子痛了,立馬大家一哄而散,農村見紅是不吉利的。就這樣淩晨3點半,我這個在老娘肚子裏賴了11個月的足月寶寶出世了。這個第二天晚上,全村人就一邊吃著我家的紅雞蛋,一邊接著看《射雕》,一邊小聲的說,這小家夥真壞,害我《射雕》都沒看全。
那時節,電視劇太少了,但部部是經典。現在,閑來無事,也會翻出黃日華主演的這部83版。要是村裏人說起射雕,還是會努力的想起那天的壞家夥,害得他們射雕也沒看全,想想也是很溫馨的回憶。
初看小說,看的是那《倚天屠龍記》,當時就鬱悶了,張翠山怎麼會死呢。後來才曉得,主角是他兒子,張翠山是個配角。從那天起我就恨上這小子了。現在看來也隻有笑笑而已,可誰讓我那時候是個孩子呢。
在看,就是笑傲了,時值情竇初開,看的那情情愛愛的,感動的喲,就差沒提溜著一把長劍去逼那金庸,去把那小林子給早點做掉。那時候,講得就是個青梅竹馬。這大師兄和小師妹怎麼能分開呢?再讀,三讀之後感情逐漸有了些變化,東方,老嶽,方證,任我行,這些個人物都似乎活了一樣,在向我說著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越讀倒是越迷戀了。
再往後就沒個節製了,《天龍八部》《神雕俠侶》算是讀過《天龍》還好,段譽,虛竹不爭氣,好歹還有個豪俠喬峰(也有人固執的叫他蕭峰);那神雕中的楊過,算是最不恥的主角了。那些鬱悶的事不想提,但是看他尋找姑姑的一路上還沾花惹草,就見不得了。最後也是金老爺子給麵子,一十六年的等待,楊過總算是大徹大悟了,神雕俠三個字不算過分,但是早年的楊過還是。。。
《碧血劍》《書劍》等看也看過,要說討論下幾個人物也還罷了,你要非得找我討論情節,還是等我半年,讓我細細再次讀過吧!
這樣一來,14部書,說起來也是都讀過,細算起來,真正算得上品的也就隻有《射雕》《倚天》《天龍》《笑傲》,四部小說了。笑傲就免了,老曹的《笑傲之華山》,魚仔我拍馬也趕不上,有空發發書評,做做騷客之論,老曹看的上眼,放進了書裏,在這裏再次感謝。
《倚天》同人不少,但不客氣的說,無一入眼。我喜歡的是張翠山,若是補足了他的遺憾,那他的兒子惹事,我也停不下來啊。除非有了三豐老太爺那身板,還真是掐不住。
《天龍》同人多,好的也多,但經典的卻少。說實話《天龍》是最難混的同人:高手多,高等級武功多。照著現代的小說分分類:找秘籍學的,是小白流;不學秘籍的,是虐主流;後來又有了個穿越自己帶好武功的,這個就真的是毒草了。
金老爺子的書好,書多。可眾口難調,每個人總覺得讀完有所得,有些許遺憾,這才有了眾同人文的出現。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就這意思:本文寫的是射雕,至於好不好。
還得大家說了算!!
於9月13日淩晨2點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