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人生隻是一隻空杯,妙處都在一舍一得中。

你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給這隻空杯裝進一些東西,知識、經驗、技能、價值觀、個性、習慣,它們融入在你的思想中,共同構成了你的思維模式。如同將各種原料放在水中,調和成一杯飲料。這杯飲料的味道,取決於原料的配方和水的質量。

你得到了什麼,決定了你擁有怎樣的思維模式。而貧窮和富有,以及名聲、地位,都是思維模式帶來的必然結果。

窮人有窮人的思維模式,富人有富人的思維模式;成功者有成功者的思維模式,失敗者有失敗者的思維模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思維模式,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思維模式。

對待同一事物,思維模式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角度和取向的不同。“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是因為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思維模式。

對待財富,人們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下麵不妨試舉一組常見但截然相反的觀念:

充滿銅臭VS金錢是衡量成功的標尺;

金錢使人失去很多生活樂趣VS金錢使人心情舒暢;

金錢是萬惡之源VS金錢成全善舉;

財富使人孤獨VS金錢使人幸福;

富人寢食不安VS金錢妙不可言;

要想掙錢,就要六親不認VS對金錢的追求是高尚和美好的情操;

賺大錢是隻有別人能做到的事VS我像磁石一樣吸引金錢;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VS好人天助,聰明人自助;

掙錢越多,納稅越多VS金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VS金錢可以造福社會。

很難說哪種觀念是對哪種觀念是錯,但你有怎樣的觀念,必然有相應的行為,從而帶來某種結果。你想去北極,結果誤打誤撞到達南極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概率微乎其微。同樣的,你依持某種觀念,得到相反結果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思維模式隨時可以改變。

改變之道,就是“舍得”二字。

“舍得”一詞,據說源自明人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而舍得的精義,出自佛家。佛家認為,一切習氣都舍掉,智慧便到達空明的境界,整個人生也隨之轉化。

“舍得”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在人生這隻空杯裏,無論你裝進什麼,如果一切不舍,結果會怎樣呢?裏麵的東西會陳舊、腐朽、發出惡臭。隻有把舊的不斷舍掉,不斷得到新的補充,你的思想才常變常新、與時俱進。

但是,應該舍去什麼、得到什麼,需要智慧。有一些東西不可舍,比如你的夢想、信念、美德、真知;有一些東西不可得,比如偏見、謬論、錯誤信息、有毒的觀念。

聰明人知道應該舍去什麼、得到什麼,隨時為自己的思想尋找最佳配方。

一舍一得之間,構成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命運的軌跡也隨之改變。

一舍一得之間,帶來了物質的富有、情感的富有、精神的富有。

所以說,舍得,是富有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