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成功(勵誌30本)26(1 / 3)

第六章明智選擇是成功的一半 凡事要反複思考

如何才能做好對潛在問題的分析?就是要不斷地自尋煩惱,反複思考,精益求精。

在決策中,運用潛在問題分析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這一套方法會被人比擬為下棋——你可以在幾個鍾頭內就學會下棋,然後你可能要花20年的時間學習如何下得好。

我們先看看分析潛在問題時的4種基本活動,這4種活動依次是:

①找出一項計劃、作業、方案等的弱點;

②從這些弱點中,找出可能會對決策結果造成極大破壞的因素,和我們現行手段間的差距;

③找出這些潛在問題的可能原因,和能夠防止它們發生的手段:

④如果預防行動失敗或任何預防行動都無效時,如何緊急應變。

也許你所采取的行動,規模大小或複雜簡單,各有不同。所以,在決定采取哪一種行動——預防性的或緊急應變式的——時要視分析的對象、經濟觀點、實施可行性以及常識而定。每一項行動都要成本,因為它需要我們分配資源,來預防可能發生問題的未來。最劃算的方法當然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高度的回報。一項簡單的預防行動,如果能顯著減少我們未來麵臨某一嚴重問題的可能性,那麼它便是一項劃算的投資,而一項複雜而昂貴的方案,如果隻不過是為了防止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小問題,那便是一項很不劃算的投資。

即使你不是造紙工業這一行的專家,你不妨試著想出兩三種行動,防止決策失誤,或者減輕其嚴重性,並考慮成本與回收利益之比這個問題。在郵資漲價前一兩年,你可能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使該公司避免如此驚人的損失,並且這些行動不會昂貴得不劃算。如果能采取一項輕磅紙發展計劃,是否會有用呢?是否對其他方式表麵處理進行研究,會使事情好一點呢?還有更為審慎明智的預防措施嗎?

在此我們應該做一說明。那就是,事後代替別人做潛在問題分析,總是比為自己做要簡單而明顯得多,特別是當別人的潛在問題已經成實際問題的時候。

決策者有時會選擇一項優異但帶有相當大風險的方案,這種情形並不少見。這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是我們能夠用潛在問題分析來對付的風險……”換句話說,這些風險是真實的,然而它們所代表的都是可以預防的潛在問題。或者說,它們就算發生,也可以透過我們的應變行動,控製其影響。蘭德的客戶中,有不少管理者要求屬下,不隻是對所有的例行選擇做決策分析,他們還要求屬下,就其最後的選擇做一份潛在問題分析的報告。這看起來像是要額外做許多文書作業,然而在實際上,通常隻是給決策分析多加一頁附記而已。這一頁所說明的,是最後選擇所可能附帶的潛在問題,並提供處置這些問題的預防及應變行動方案。

不管細節是什麼,潛在問題分析的第一步,便是要求決策者關注某種計劃、狀況或事件,這也是潛在問題分析的態度和動機。由於有這一種關注,才會使我們開始思考潛在問題,思考我們過去在相似情況中的經驗,以及思考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以預防或減輕這些以前曾經發生,而未來很可能再發生的問題。潛在問題分析必須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開始,深信人能夠對未來有某種程序的控製能力。

一位管理者說:“我具有積極的信仰,深信我能改變事情,我總是問我自己:‘我們明天可能在什麼地方失敗?’”

許多人不敢探索未來。“不要庸人自擾”乃是一句老生常談,這句話的意思相當明確,千萬別做“庸人”!

如果你能以潛在問題分析方法審視未來,你便是在采取攻勢。這一方法的用處大小要視事情的結果而定。隻有在事後,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所花在潛在問題分析上時間的價值。或許我們沒有發現什麼新鮮的事,或許會發現一項未來的問題,無論如何那些知道觀察未來的管理者便是贏家。

決策雖然經常是被動的,總要問題出現了才想到如何去解決它;但決策行動的本身卻必須采取主動,預防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而不能對問題采取守勢。否則,問題會接二連三,作為領導你隻好一天到晚地忙著決策,忙著解決問題——這樣的領導,顯然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