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遠離常規思維的誤區 擺脫常規思維是創新的起點
別用習慣認知去解決問題,跳出常規思考是創新的第一步。
有一位農夫,在他家鄉有一條很寬的河。一天,他聽說河對岸的山上有金礦,各地的商賈紛紛前往河對岸。於是他便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橋,收起過路費,從此大發其財。
後來農夫家鄉的梨大獲豐收,每年都有大批的梨運往各地。當村人都爭著栽梨樹時,農夫卻植了大片柳樹,然後用柳條編成筐,大受種梨人的歡迎,農夫很快家財萬貫。
再後來,一個外商聽到了這個故事,大受震動,前來拜訪。
當外商找到農夫時,見他正在自己店門口與對門的店主吵架,因為他店裏的一套西裝標價800元時,同樣的西裝對門就標價750元。一個月下來,他僅賣出了8套西裝,而對門卻賣出800套。
外商看到這一情景非常失望,但當他弄清真相後,立刻決定以巨額年薪聘請農夫,因為對門的那個店也是這位農夫的。
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養成一種創新的習慣,試著用變通的眼光去把握一切,處處都是創造之地,時時都有創造之機,這樣就會發現很多隱藏的機會。
培養創新習慣
哲學家培根說,人生是一種境界,幸福也是一種境界。一個人到底以什麼為幸福、以什麼為快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創新就是一種境界和追求,培養創新習慣需要做到:
你也有創新潛能
很多人總認為創新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情。這種人最需要的是改變觀念,相信自己有創新潛能。不妨先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認識創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自己創新帶來的快樂,然後再運用到工作中去。
想要創新,先跳出框框
框框都是自己設的,隻是在當時正確,以後就不一定能適合變化的情勢。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因此想要創新,首先要跳出原有的框框,學會按照自己的行動規則和做事風格,用一種求異的思維來尋求新的突破。
創新蘊涵樂趣
即使創新中有多次的失敗,其中也蘊涵深刻的樂趣,這樣就可以激活每個人每個細胞的創新活力和創造能力。
擺脫自我限製
一個人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科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這是阻礙人們走向成功的精神障礙。人要有所作為,必須擺脫自我限製,喚醒你沉睡的潛能。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碌碌無為、不思進取的窮人一直不太得誌,就特地跑去請教一個有名的大師。
大師思索了一番,便告訴他:“你40歲以前一直既落魄又貧窮,生活很不如意,對不對?”
這個人聽了大為驚訝,覺得大師簡直是神仙:“大師,你可真厲害!我一直都不順利,命運很坎坷,再過幾天我就40歲了。那40歲以後呢?”他充滿期待地等著大師的回答。
“40歲以後?你可以得到一筆意外收入。”
“啊!那我可以擺脫貧困了?”那人高興地說。
“不!你依然貧窮。”大師一副不容質疑的口氣。
那人疑惑地問:“為什麼?”
“因為你已經習慣貧窮了,從未想靠奮鬥來改變,坐吃山空後你依舊不會富有。”大師說。
故事中的這個窮人已經習慣貧窮,習慣於聽天由命。這種習慣已經扼殺了他奮鬥的能力和承受創業失敗的心理能力。習慣於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支配,就是不相信自己、限製了自己的勇氣和能力,那麼,誰又能從根本上幫助他,拯救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