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玉享盛名》
左紅玉,原本是廣東的女子,早年曾淪落風塵。後來,她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轉變,改換了籍貫,落戶蘇州,並嫁給了金家。然而,婚姻生活並不如她所願,金家的日子並未給她帶來安寧與幸福,最終,她選擇了離開金家,重拾舊日的營生。
不久之後,左紅玉又遇到了來自浙江的許某,兩人情投意合,結為連理,並育有一子。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她開玩笑,這段婚姻同樣沒能長久,她再次被休棄。
心灰意冷的左紅玉,帶著滿身的疲憊與傷痕,來到了繁華的上海灘。在這裏,她重新掛起了招牌,重操舊業,成為了一名風塵女子。為了生計,她時常前往北益泰書場獻藝,用她那動人的歌聲與舞姿,吸引著來往的客人。
某日,在書場的舞台上,左紅玉遇到了剛從越南歸來的劉永福。劉永福聽聞她能講一口流利的粵語,心中大喜,當即點了一百多首曲子,讓她盡情演繹。這場演出,讓左紅玉的名字在上海灘迅速傳開,她因此聲名大噪,成為了紅極一時的名伶。
然而,好景不長,左紅玉再次遭遇了人生的低穀。她因故被人陷害,陷入了困境之中。絕望之下,她選擇了剃發為尼,希望能在佛門中尋得一絲安寧與解脫。
時光荏苒,當左紅玉再次重操舊業時,她與許某所生的兒子已經長成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這個孩子時常來到她的住處探望她,每當這時,左紅玉總是滿心歡喜地留他吃飯,撫摸著他的頭,眼中滿是憐惜與疼愛。盡管他們並非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但那份母子之間的深情厚誼,卻如同血濃於水般難以割舍。
在左紅玉的心中,這個兒子是她在這世間唯一的牽掛與寄托。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護著這份來之不易的親情,即使生活再苦再難,也從未放棄過對他的關愛與嗬護。而那個少年,也在母親的關愛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
(外一篇)《陸月舫為王紫詮所眷》
光緒丙戌年間,上海灘繁華如夢,各路人物紛至遝來,其中不乏風流才子與紅顏佳人。在福州路尚仁裏,有一處名為陸月舫的香閨,以其主人的絕色容顏與超凡才藝,成為了滬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每日裏,月舫門前車水馬龍,賓客絡繹不絕,皆是為一睹其風采而來。
王紫詮,一位來自吳縣的布衣才子,雖身著粗布衣裳,卻難掩其滿腹經綸與翩翩風度。他與陸月舫之間,有著一段不解之緣,兩人情投意合,時常相聚於月舫的閨房之中,品茗論詩,共賞月色。
一日,王紫詮突發奇想,欲邀請那些同樣對月舫心生愛慕之情的朋友,一同到家中聚會,共慶佳節。他精心挑選了八位與月舫有過交往的友人,其中包括文人墨客、商賈巨富,皆是滬上有頭有臉的人物。王紫詮親自前往月舫處,邀請她出席此次聚會,並希望她能侍坐於側,為眾人助興。
月舫聞言,心中暗自歡喜。她深知此次聚會意義非凡,不僅是對自己才藝的一次展示,更是與這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加深情誼的絕佳機會。於是,她欣然應允,精心打扮一番後,隨王紫詮一同前往了他的住處。
聚會當日,王紫詮的家中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八位友人如約而至,皆是滿麵春風,對月舫的到來充滿期待。王紫詮見狀,心中暗自得意,他命人擺上酒宴,與眾人一同舉杯共飲,暢談天下大事,品評詩詞歌賦。
席間,王紫詮提議道:“諸位可知,我等今日能聚於此,皆因對月舫姑娘心生愛慕。不如我們效仿京師舊例,稱彼此為‘同靴’,意為共同心儀一伶之人。今日之聚,便算作是我們的‘同靴團拜’吧!”
眾人聞言,皆拍手稱快,紛紛表示讚同。於是,這場別開生麵的聚會便在歡聲笑語中拉開了序幕。月舫坐在一旁,含笑傾聽眾人的談話,偶爾插上一兩句妙語,引得眾人笑聲連連。
隨著酒過三巡,氣氛愈發熱烈。有人提議讓月舫獻上一曲,以助酒興。月舫欣然應允,她輕啟朱唇,唱起了一首婉轉動人的曲子。那歌聲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仿佛能穿透人心,直擊靈魂深處。眾人聽得如癡如醉,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這場聚會,不僅讓月舫的才藝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更讓她與這些誌同道合的朋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從此,他們便以“同靴”相稱,時常相聚於一起,共賞月色,品茗論詩,成為了滬上的一段佳話。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