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福建有花會(1 / 2)

《福建有花會》

在清朝的福建,花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博彩遊戲,更是一場融合了曆史、文化和民俗的盛大活動。花會的舉辦場所往往選在遠離喧囂、人跡罕至的荒僻之地,那裏的房屋雖不甚寬敞,但必定擁有一個足以容納眾多參與者的廣場。在這片廣場上,幾間矮屋錯落有致,其中一間便是花會廠主的居所,其門扉並不常開,保持著一種神秘而莊重的氛圍。

矮屋的正麵開有一扇窗戶,這是花會廠主與外界溝通的重要窗口。每當花會舉辦時,廠主會將一根掛著花會名單的竹竿綁在竹筒上,懸掛在窗前,這一舉動被稱為“掛筒”。隨著竹竿的掛起,花會正式拉開帷幕,吸引了方圓五十裏內的居民紛至遝來。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廣場上熱鬧非凡,各種糕餅果餌琳琅滿目,這些都是為了滿足前來押花會的參與者們的午餐需求。平日裏寧靜的場地,在花會期間變得喧囂無比,人聲鼎沸,仿佛整個社區都沉浸在這場盛大的活動中。

花會的舉辦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歡樂和刺激,更成為了傳承和展示當地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押注人名,人們寄托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同時也體現了福建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和人文氣息。

在福建花會的背後,隱藏著一個複雜而精細的運作機製。首先,花會的資本基礎相當穩固,通常初始資本約為一千餘圓,並配有數千元的後備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些資金由眾多股東共同出資構成,股東數量眾多,最多可達十餘股,每股的出資額並沒有固定限製,但出資最多者將擔任花會廠主,負責整體運營和決策。

為了確保花會的順利進行,廠主會聘請一些花會中的老手和經驗豐富的人士作為輔助,他們憑借多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為花會的運作提供指導和建議。這些輔助人員是花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存在使得花會能夠在各種複雜情況下保持穩健和有序。

除了廠內的運營機製外,花會還在廠外設置了數十張風桌,這些風桌是花會運作中的另一重要環節。風桌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滿足那些資本較多的參與者,他們可以選擇在風桌上進行押注,而押注的金額通常也是數十百金不等。與廠內的押注方式不同,風桌上的押注以零星銅幣為主,這些銅幣雖然麵值較小,但累積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值得注意的是,風桌在花會中的地位相當特殊。它們雖然參與花會的押注活動,但並不直接參與花會的組織和運營。風桌的參與者更多的是以觀望和跟風為主,他們通過觀察和了解花會的動態和趨勢,來決定自己的押注方向和金額。因此,風桌在花會中更多地扮演著一種“聞風而動”的角色,他們的參與也為花會增添了幾分神秘和刺激。

隨著花會竿的掛起,整個場麵立即沸騰起來。參與者們紛紛湧上前來,他們用草紙寫上心儀的花會名字,這一過程被形象地稱為“寫波”。這些紙條上的內容可以包含任意數量的花會名,但每個名字都有特定的格式,通常是以一個圓圈標記花會名,圓圈上方的數字代表“頭”,下方的數字則代表“劄”。

每位參與者必須寫兩張紙條,其中一張被送進花會廠中,這被稱為“進波”或“進風”,意味著這張紙條將參與開獎的評判。而另一張紙條則被參與者自己保存,作為開獎時領取獎金的憑證,這張紙條又被稱為“對波”。

在接收這些紙條時,花會廠中的司事會為每一張進波的紙條開具一張小條,上麵加蓋特定的圖記,並交給押注者。這張小條不僅是參與者身份和押注內容的證明,也是未來領取獎金的重要憑證。

當所有的進波紙條都收集完畢後,會有一名指定的人員負責開筒。此時,整個場地都充滿了緊張而期待的氣氛。隨著筒子的開啟,勝者的歡呼聲和負者的歎息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麵。中獎的幸運兒們迫不及待地走向領獎台,領取他們應得的獎金,而未能中獎的參與者則帶著遺憾和期待離開。

整個花會開獎過程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緊張、刺激又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博彩遊戲,更是清朝時期福建地區社會文化的一種獨特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