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紙牌之博(外一篇)(1 / 1)

《紙牌之博》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長河裏,有一種叫紙牌的遊戲道具。據說,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的“葉子格”和宋朝的“鶴格”、“小葉子格”。然而,這些古老的葉格戲似乎還融合了骰子的元素,與後世的“馬吊”和“遊湖”大不相同。

世人都以為“馬吊”演變出了“遊湖”,其實不然。兩者在明朝時期就已並存,隻是“馬吊”先聲奪人,名聲在外。那時的紙牌種類繁多,名字也千奇百怪,比如“空湯瓶”、“半齾”——意指五割切,缺齒也,也暗示了牌麵圖案的殘缺;“齾客”和“枝花”則寓意著花開未果,從一至九的牌麵,都被賦予了果實的意象。

還有“尊”和“極”,這些名字被後來的紙牌沿用,而潘氏所說的“序為順,純為豹”,更是讓人浮想聯翩。順,有時被稱作“猿”,或是以“圖片”代之,發音接近“音速”;而豹,則有“半豹”和“天豹”之分。每張紙牌從一到九的邊緣,都被精心刻畫,各有其名:截角、斜眼、豹牙、內缺、雙白、雙箸、斜齒、外缺、弦月,每一個名字都蘊含著獨特的含義和美感。

除此之外,還有“駁”、“虎”、“圖片”——又作“邛”或“窮”,以及“劫”、“穿山鉀”、“駕”等名稱,發音多變,有的讀作“付”,有的讀作“富”。而“雄三九”、“真君三三”、“少君”,以及“馬吊”中的“大小公突”、“雌突”等術語,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鮮少有人知曉了。

這些紙牌,不僅僅是遊戲的工具,更是曆史的見證,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流傳至今,成為了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線索。每當夜深人靜,翻開一幅古老的紙牌,仿佛就能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那個時代的繁華與落寞。

《紙牌之碰和》

在明末的江南水鄉,有一種獨特的紙牌遊戲悄然盛行,名為“碰和”。這種紙牌長約兩寸,寬度不及半寸,其設計源於馬吊牌,但經過了巧妙的改良。

每當夜幕降臨,四位好友便圍坐一堂,桌上鋪著柔軟的罽旃,擺滿了精致的茶具和點心。隨著主人的一聲令下,遊戲開始。一人被選為首位,依次從牌堆中抽取,每人分得十頁紙牌,此時的遊戲被稱為“默和”。剩下的二十頁紙牌,由另一位玩家掌管,按順序分發給在局者,這個過程被稱為“把和”或“矗角”,因為這位玩家通常坐在桌角。

遊戲的規則簡單而有趣,玩家需將手中的三四頁紙牌配搭成一副,三副即成勝局。若兩家同時成牌,則以首位玩家為勝。在遊戲過程中,未出的牌都麵朝下,已出的牌則麵朝上。玩家需要根據已出的牌麵來推測未出牌的組合,並運用策略進行調配。

有時,為了增加遊戲的趣味性,玩家會在原有的六十頁紙牌基礎上,再增加一倍或一半,使每種花色的紙牌數量增加。這樣,可以容納五六人同時參與遊戲。每人除了分得二十頁紙牌外,其餘的紙牌都掩覆著,按次序分發給玩家,以備棄取。這種玩法,就是在“默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碰和”。

在遊戲中,如果玩家連續摸到三張同色的紙牌,就稱之為“坎”或“碰”;四張同色則稱為“開招”;最難得的是五張同色,被尊稱為“活招”。這些名目的由來,據說是因為明末時期,有人在獄中為了打發時間而發明了這種遊戲,並賦予了這些獨特的稱謂。

有時,為了增加遊戲的刺激性,玩家還會在部分紙牌上塗上金色。誰若摸到這些金色的紙牌,便可以用一張代替兩張使用,這種玩法被稱為“碰金和”。這種新穎有趣的玩法很快在士大夫之間流傳開來,成為他們閑暇時的一大樂事。

然而,在“碰和”的眾多名目中,還有“獻”和“闖”等稱謂,這些名稱都帶有濃厚的方言和俚語色彩,難以一一列舉。有些知情者甚至認為,這些名稱背後隱藏著流寇的讖語,為這個遊戲增添了幾分神秘和傳奇色彩。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