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雙橋有出塵誌》
在乾隆年間,杭州的吳山之上,坐落著一座莊嚴的文昌廟。廟中住著一位名叫沈仁安的道士,他字紉一,號雙橋,來自風景秀麗的石門之地。沈仁安自幼便展現出異於常人的聰慧,他的心靈超脫於塵世紛擾,總懷揣著一種對高潔生活的向往。
在青春的歲月裏,沈仁安決定踏上修行之路,他來到了吳山的清秀房,拜在了王克新道長的門下,開始了他的修行生涯。沈仁安讀書時穎悟非凡,常常能在一瞬間領悟書中的深意。他間或也會寫下幾句韻語,每一首都精妙絕倫,令人讚歎不已。更令人稱奇的是,他還擅長彈奏古琴,琴聲悠揚,如同山間清泉流淌,沁人心脾。
那一年,正值壬午之歲,乾隆皇帝駕臨浙江,巡視江南風光。當聖駕抵達嘉禾水畔時,沈仁安恭敬地跪在岸邊迎接。為了留下這難得的瞬間,他請來了著名的畫家朱笠亭為他繪製了一幅圖畫。畫麵上,沈仁安身披道袍,神情肅穆,雙手合十,正對著緩緩駛來的龍舟行禮。
這幅畫很快傳遍了杭州城,許多文人墨客都紛紛前來觀賞。其中,沈文愨公德潛、錢文端公陳群、齊次風侍郎召南以及傅玉等人都被這幅畫深深吸引,他們紛紛揮毫潑墨,在畫上題下了自己的詩句。這些詩句或讚美沈仁安的修為與才華,或描繪乾隆皇帝巡遊江南的盛況,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而沈仁安本人,則繼續在吳山之上修行悟道,他的琴聲與詩篇成為了吳山的一道獨特風景。每當夜幕降臨,月光灑落在文昌廟的屋頂上,沈仁安便會坐在庭院中,輕輕撥動琴弦,彈奏出悠揚動聽的樂曲。那琴聲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訴說著一段段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王野鶴所居幽潔》
在天津的三汊河畔,有一片被歲月遺忘的淨土,那裏坐落著一座古樸的院落,名叫香林院。香林院內住著一位名叫王聰的文人,他字王笈,自號野鶴,正如他的名字所暗示的,他的人生就像一隻自由翱翔的野鶴,不羈於塵世紛擾。
王聰的居所,仿佛是從古畫中走出的世外桃源。院中的老樹盤根錯節,古藤纏繞其間,仿佛在低語著歲月的秘密。庭前擺放著奇花異石,每一處都精心布置,錯落有致。這裏幽靜而潔淨,仿佛連空氣都彌漫著一種超脫世俗的清香。
王聰與張帆齋、龍東溟、周月東等名士相交甚篤,他們時常相聚於香林院,品茶論道,吟詩作對。廊廡之間,戶壁之上,都貼滿了他們的詩箋,那些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點綴在香林院的每一個角落。
有一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王聰坐在院中的石桌旁,手捧一卷古籍,正讀得津津有味。突然,一陣敲門聲打破了這份寧靜。他放下書卷,起身去開門,隻見張帆齋、龍東溟和周月東三人聯袂而至,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野鶴兄,今日天氣甚好,我們何不借此良辰美景,再續前日未竟之詩?”張帆齋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提議道。
王聰微微一笑,點頭應允:“正合我意。諸位請隨我來。”
於是,四人圍坐在石桌旁,開始了一場別開生麵的詩會。他們或吟詠山水之美,或抒發人生感慨,或探討哲理之深,每一句詩都充滿了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香林院的空氣中彌漫著詩意的芬芳,仿佛連周圍的景物都為之動容。
就這樣,他們在香林院中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當夕陽的餘暉灑滿大地時,他們才依依不舍地告別離去。而香林院中的野鶴王聰,也繼續著他那超脫世俗的生活,用他的筆觸記錄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