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參率婢為尼》
相傳在清朝的貴州地區,有個名為尼智參的女子,她原本是鳳凰廳太平庵的尼姑,俗姓鍾。在塵世中,她曾是贈中丞傅鼐家中的一名侍女,溫柔賢淑,深得傅家上下喜愛。傅中丞膝下有一愛女,嫁給了長州的徐止峯,鍾氏也隨主母一同前往徐家,成為了一名貼身丫鬟。
然而,命運多舛,傅孺人膝下無子,徐止峯便將鍾氏納為側室,兩人感情深厚。但好景不長,翁姥孺人相繼離世,鍾氏不離不棄,盡心侍奉,以盡孝道。
徐止峯因隨中丞平定苗疆有功,被授予陽崖門丞一職,並兼管屯務。他勤政愛民,勞績卓著,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嘉慶丁醜年間,他因積勞成疾,病入膏肓。在彌留之際,他緊緊握住鍾氏的手,眼中滿是不舍與愧疚:“我無子嗣,你年紀輕輕便守寡,若你願意隨我而去,我死而無憾;若你不願,便拿床頭那些金銀作為你回鄉的盤纏。”
鍾氏聞言,淚流滿麵,她堅定地點了點頭,發誓要以身殉主。在徐止峯離世的那一天,她盛裝打扮,決定以死明誌。然而,就在她即將自縊之際,一個名叫趙雨甸的人闖了進來。他是傅家的遠親,見鍾氏如此決絕,心中不忍,便揮刀割斷了她頸上的絲帶。
鍾氏被救下後,雖然撿回了一條性命,但她的心如死灰。她看著趙雨甸,眼中滿是怨恨:“你為何要救我?我已決心追隨主人而去,你卻誤了我的大事!”趙雨甸無言以對,隻能吩咐丫鬟們嚴加看守。
然而,鍾氏並未放棄自盡的念頭。她趁人不備,截下自己的金戒指吞了下去,但並未喪命;她又摔碎了兩枚玉環,吞下碎片,卻依然無濟於事。在絕望中,她放聲大哭:“我無法實現諾言,陪伴主人在地下,這是天意要讓我苟活於世嗎?”
經曆了這番生死考驗後,鍾氏心中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她決定離開這個充滿痛苦和回憶的地方,去尋找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經過去了三年。尼智參(現在的名字)為傅家所出的女兒精心準備了嫁妝,並親手將她嫁了出去。她站在門前,目送著新人離去,心中默默念道:“我的使命終於完成了。”
然而,徐家的族子並不將智參視為嫡母,對她的態度冷漠。智參心知肚明,自己在這個家中已經沒有了容身之地。一天,她召集了徐止峯的親友,在徐止峯的靈位前痛哭流涕,隨後拿起剪刀,毅然決然地剪去了自己的長發。那如雲的發髻散落一地,發簪和飾物還保持著原有的華麗。頭發雖剪,但她的決心卻更加堅定。
太平庵中有一位老尼姑,智參與她相識已久。於是,她決定前往太平庵,拜老尼姑為師,開始她的修行之路。老尼姑為她剃去了剩餘的頭發,為她製定了嚴格的戒律,並給她起了一個新的法名——智參。
成為尼姑後,智參的繼子因為害怕輿論的壓力,來到庵中試圖強迫她回家。但智參堅決地拒絕了他:“我已經不是你家的人了。”她的態度堅定而決絕,讓繼子無計可施。
從此,智參開始了她的修行生活。她長齋奉佛,每日誦經念佛,用數千言的梵語淨化自己的心靈。她拿出自己的積蓄,修繕了太平庵,並置辦了香火產業,讓那些剝落的神像重新煥發光彩。
徐止峯在世時曾對鳳凰人有過恩惠,因此鳳凰人對他念念不忘,將他的牌位供奉在中丞祠中。每逢春秋祭祀之時,智參都會親自準備麥飯和紙錢,前往中丞祠祭奠徐止峯。她的忠誠和孝順感動了所有人,成為了人們傳頌的佳話。
黃虎癡廣文本驥是徐止峯的舊友,他在客居鳳凰時聽說了智參的事跡,決定前往太平庵拜訪她。然而,當他到達庵中時,智參卻恰巧外出。黃虎癡留下了自己的詩作在牆壁上,表達對智參的敬意和感慨。
智參回到庵中後,看到了黃虎癡的詩作,心中感動不已。她請趙雨甸代為回複,並講述了詩中未提及的一些事情。同時,她還拿出了徐止峯遺留下來的冷金箋,請趙雨甸幫忙補寫,並將這些珍貴的文字收藏在法林中,以便傳承久遠。
當初,智參進入庵中時,還帶來了一個婢女。婢女被智參的義舉所感動,決定終身跟隨她修行。她也剃去了長發,成為了智參的弟子,法名心道。從此,師徒二人在太平庵中相依為命,共同修行佛法,度過了餘生。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