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寺僧為屠某所愚(外二篇)(1 / 1)

《寺僧為屠某所愚》

古時候,有個姓屠的士人,他曾在武昌的某座寺廟中寄居。屠某的齋房窗戶正好對著山下,因此他能清楚地看到山下的一舉一動。屠某性格中帶有幾分玩世不恭,與寺廟的僧人因一些小事產生了矛盾,心生怨恨。

一天,武昌的知府攜家眷到寺廟遊玩。僧人們按照慣例出門迎接,然而,不知怎的,知府的家眷突然大怒,揮手讓僧人們退下。僧人們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第二天,知府便下令江夏縣的官員將這位僧人逐出寺廟。僧人狼狽不堪地離開了寺廟,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

後來,事情的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麵。原來,屠某事先得知了知府家眷要來寺廟的消息,他心生一計,想要借此機會報複僧人。屠某戴上僧帽,探出窗外,故意做出各種輕佻不恭的舉動。當知府家眷走近時,他迅速離開。家眷們看到這一幕,誤以為是僧人所為,心中大怒,回府後便向知府告狀,導致僧人被逐。

屠某雖然愛做惡作劇,但是為人很有才華,最後成為了江西的知縣。

《西蜀國添一如來》

在長沙的東安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圓寂了。為了紀念這位高僧,眾僧決定邀請城中的名士為他撰寫一副挽聯。消息傳出,不久便有一位飽學之士應邀而至。

這位名士接過紙筆,沉思片刻,然後揮毫潑墨,寫下了上聯:“東安寺死個和尚。”眾僧見狀,紛紛嘩然。有人不滿地嘀咕:“死了一個和尚,誰不知道?何必如此大驚小怪,還要勞煩先生您來寫呢?”

名士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道:“何必急於下定論,且看下聯便知。”說著,他繼續揮筆,寫下了下聯:“西蜀國添一如來。”

這下,眾僧才恍然大悟,紛紛拍手稱讚。原來,這位名士用“東安寺死個和尚”來點明高僧的離世,而“西蜀國添一如來”則巧妙地比喻高僧雖然離開了東安寺,但他的精神和教誨卻永遠留在了世間,仿佛在西蜀國增添了一位如來佛祖。

這副挽聯不僅表達了對高僧的緬懷和敬意,也展現了名士的才情和智慧。眾僧終於明白了名士的用意,紛紛點頭稱是,滿心歡喜地退去了。

《三喇嘛通俄》

光緒年間的東蒙,有三位喇嘛,他們地位顯赫,權勢滔天。東郭羅斯王視他們為義兄弟,甚至將自己的兒子認作他們的義子。王位的更迭,並非順理成章,而是這三位喇嘛在背後推波助瀾,使王位的繼承充滿變數。

當俄國人開始籌劃修建東清鐵路時,這三位喇嘛看到了商機。他們與周冕勾結,先將土地抵押給俄國人,最終這些土地被俄國人收入囊中。憑借這一手,三位喇嘛積累了巨額財富,成為了東蒙的富豪。

然而,財富並沒有讓他們滿足。他們時常出入俄國的風月場所,每次去都會帶著大量的俄國鈔票。這一行為引起了當時黑龍江巡撫程德全的注意。程德全對三位喇嘛的所作所為深感不滿,甚至動了殺心。但三位喇嘛與京城中的權貴交往甚密,程德全也無可奈何。

最終,程德全決定采取法律手段。他下令將三位喇嘛押往哈爾濱,接受中俄兩國官員的聯合審訊。盡管三位喇嘛不懂漢字,但他們的漢語說得相當流利。在審訊中,他們滔滔不絕地為自己辯護,言辭犀利,令審問的官員也無可奈何。

通過這場審訊,也從一個側麵看到,晚清政府國勢衰微,無力應對列強的侵略,國家積貧積弱,大廈將傾。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