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普照寺僧為張監所窘(1 / 1)

《普照寺僧為張監所窘》

清朝乾隆年間,在一個叫華亭的小鎮上,有個名叫張監的年輕人,字明遠。他性格有些古怪,行事總與別人不同,因此鎮上的人都稱他為“怪人張監”。

有一天,高宗皇帝南巡,路過華亭。皇帝聽聞張監是文敏公照的後代,便召他前來覲見。張監得知消息後,心中既激動又緊張,他收拾好行囊,便匆匆趕往皇宮。

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張監跪拜在皇帝麵前。高宗皇帝打量著他,問道:“你出身何處?”張監恭敬地回答:“臣乃監生出身。”皇帝聽後,微微點頭,隨即命人取來紙筆,親自寫下了一首詩,贈予張監。詩的題目便是“欽賜監生張監”。

張監接過詩稿,心中感激涕零。他知道,這是皇帝對他的恩賜和認可。然而,他沒想到,這首詩的題目竟會給他帶來一個特殊的稱呼。

原來,按照慣例,皇帝恩賜的舉人會被稱為“欽賜舉人”。於是,鎮上的人們開始將“欽賜監生張監”這四個字連讀,戲稱他為“大頭監生”。張監初聽這個稱呼,有些哭笑不得,但漸漸地,他也習慣了這個帶有幾分戲謔意味的稱呼。

從此,華亭鎮上便有了一個獨特的風景——每當人們提起張監,總會笑著說:“哦,你說那個大頭監生啊!”而張監,也在這個特殊的稱呼中,成為了鎮上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普照寺,位於茸城,是座曆史悠久的古刹。寺裏的主持是玉林大師,他是一位得道高僧,對佛家經典了如指掌,因此備受高宗皇帝的尊敬,時常召他入京論禪。然而,普照寺的僧眾們卻仗著寺中的勢力,行事頗為驕橫,這讓監寺之人深感不悅。

某年夏天,監寺家中有人過冥壽,他特地請普照寺的僧人來誦經祈福。那天的僧人,身著夏布袈裟,由於沒穿襯衣,肌膚若隱若現。監寺見了,眉頭微皺,覺得這些僧人如此不守禮數,實在有失體統。

他上前詢問僧人:“你們身為佛門弟子,應當知曉禮儀,為何如此輕浮?”僧人回答:“今日我等誦的是《羅漢經》,按例應當如此單衣誦經。”監寺聽後,心中雖覺不滿,卻也不便發作,隻得大笑稱善。他逐一詢問了每位僧人的法號,並記錄在冊,還慷慨地給了他們豐厚的酬勞。

到了冬天,風雪交加,天氣嚴寒。監寺再次邀請普照寺的僧人來誦經。這次,他特意按照夏天記錄下的法號,挑選了同樣的僧人前來。他依舊請他們誦《羅漢經》,並特意強調:“今日天氣寒冷,但你們仍需身著夏布單袈裟誦經。”

僧人們聽了,麵麵相覷,心中大窘。他們原本以為監寺隻是說說而已,沒想到這次真的讓他們在寒冬中穿單衣誦經。他們無奈之下,隻得硬著頭皮開始誦經。可是,誦了不到一天,他們便凍得瑟瑟發抖,實在無法繼續。最後,他們隻好叩首求免,監寺這才罷休。

自那以後,普照寺的僧人們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驕橫無禮了。他們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更加謹慎地行事。而監寺也通過這件事,成功地讓普照寺恢複了往日的寧靜與莊重。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