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於宋卓錫磐山(外兩篇)(1 / 1)

《於宋卓錫磐山》

明朝文文肅公有一個曾孫名叫於宋,他的本名是本光。於宋不僅擅長繪畫,更精通詩文,可謂是個才情出眾的少年。

於宋自幼便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吃齋念佛,虔誠無比。令人驚訝的是,他在五歲時,便能手握畫筆,畫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觀音大士像,令人讚歎不已。

時光荏苒,轉眼於宋已年滿二十。他選擇了皈依佛門,師從靈岩繼起和尚,修行佛法。後來,他遊曆至京師,定居在磐山禪院,前後建造了數十間精美的禪房,為修行之人提供了清淨的居所。

在雍正年間,於宋決定南歸故鄉,安葬親人的遺體。然而,在他完成這一心願後,不久便離世了,享年八十餘歲。他的一生,如同一部傳奇,讓人感歎不已。

於宋的故事傳遍了四海,他的畫作和詩文更是被後人傳頌不朽。他的生活雖然簡單,卻充滿了對藝術的追求和對佛法的虔誠。他的一生,如同他筆下的畫作和詩文,充滿了詩意和禪意,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諦。

《雪悟蒙聖祖賜金》

清代康熙年間,在泰州有一位名叫上思的僧人,他有一個雅致的字號叫雨山,又有一個禪悟的別號叫雪悟。這位高僧,曾經是天寧寺的住持,他修行深厚,品德高尚,深受眾僧和百姓的尊敬。

有一天,聖祖皇帝南巡至泰州,選擇在天寧寺駐蹕。上思帶領眾僧,恭敬地迎接聖駕。聖祖皇帝在雨山的陪同下,從寺廟的殿堂一路遊覽到後苑,最後甚至走入了上思的臥室。

當聖祖皇帝走進臥室時,他看到的是一間簡樸至極的房間,除了幾樣必需的家具外,幾乎沒有多餘的裝飾。床上鋪著的,隻是一床破舊的布被,連幃帳都是陳舊的。這一幕讓聖祖皇帝大為感動,他沒想到這位高僧的生活竟如此清苦。

聖祖皇帝對上思的簡樸生活表示了高度的讚賞,他高興地寫下了“蕭閑”兩個大字,作為匾額賜給上思,掛在他的臥室門上。這兩個字不僅是對上思生活態度的讚美,也是對他修行境界的肯定。

此外,聖祖皇帝還賜給了上思一筆豐厚的金子,作為對他辛勤工作的獎賞。上思感激涕零,他深深地鞠躬,感謝聖祖皇帝的恩賜。

從此以後,天寧寺因為聖祖皇帝的這次光臨而名聲大振,上思也因為他的高尚品德和深厚修行而更加受人尊敬。這個故事在泰州傳為佳話,成為後人傳頌的典範。

《借山晚節頹放》

康熙年間,在平湖有一位名叫元璟的僧人,他的字是借山,號紅椒,又號晚香。他原本出身農家,性格憨厚,記性卻不太好,常常為此苦惱。然而,他心中對佛法的向往卻從未改變,每次在慈雲寺前稽首,都會默默祈求智慧。

有一天,元璟像往常一樣坐在蒲團上假寐,卻意外做了一個奇妙的夢。夢中,他看見觀音大士用楊枝水澆灌他的頭頂,頓時感覺五內空靈,仿佛所有的智慧都湧入了他的腦海。醒來後,他發現自己竟然能夠過目不忘,一覽成誦。

康熙癸未年間(1703年),聖祖皇帝南巡,元璟特地前往吳門迎接聖駕。他跪在皇帝麵前,獻上了自己精心創作的迎鑾詩十章。皇帝看後大為讚賞,特旨召他入京供奉。

到了京城後,元璟的詩名大噪,公卿貴族都紛紛與他結交。然而,隨著名氣的增大,他的性格也變得愈發驕傲起來。有一次,他因為得罪了當地的一位權貴而被留在了一座蕭條的寺廟裏,整整一年後才得以再次召見皇帝。

盡管經曆了這樣的挫折,但皇帝並沒有忘記他的才華,依然賜予他棲心寺的匾額和一方砥石硯。然而,晚年的元璟卻變得頹放不羈,同鄉的俞嶔崎秀才曾寫信規勸他,他卻置若罔聞。

這個故事傳遍了平湖,人們都為元璟的才華和經曆而感歎不已。他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智慧和進步。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