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赤鬆常趺坐誦經(1 / 1)

《赤鬆常趺坐誦經》

在貴州省貴陽市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巍峨的山峰——黔靈山。這座山與一位名叫赤鬆的和尚緊密相連,他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流傳了數百年。

赤鬆,原名韓道領,他的祖先曾從浙江遷徙至長沙,後來又定居在潼川,成為了當地的望族。赤鬆自幼聰慧,雖然學習儒家經典,但他的心中卻對佛教充滿了向往。他不喜葷腥,也不愛飲酒,從小就有一種超脫世俗的誌向。

明末時期,天下大亂,赤鬆跟隨家人避難至貴州,並過繼給了杜家。杜家見他聰明異常,希望他能夠走上仕途,甚至為他安排了婚姻,但赤鬆卻一一婉拒,他的心中隻有修行佛法,追求生死解脫、明心見性的目標。

他厭惡市井的喧囂和世俗的紛擾,於是選擇深入山林,過著草衣木食的艱苦生活。盡管環境艱苦,但他的初心從未改變。後來,他聽聞靈藥禪師得天童心印,是宗門中的前輩,便投師披剃,得名道領。不久,靈藥禪師前往雲南遊曆,赤鬆無法隨行,便轉而向白雲西識和尚求學。

在修行的過程中,赤鬆遍訪名山大川,最終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他登上了黔靈山的大羅頂,被這裏的萬峰環繞、中結平原的景象所震撼,覺得這裏正是他心中理想的修行之地。於是,他立誌在此建寺。

幸運的是,當地的羅妙居士慷慨捐地,貴州巡撫曹申吉也親自督導工程。赤鬆和尚親自操勞,曆經三十二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建成了宏偉的弘福寺。這座寺廟占地約12000平方米,樓台亭閣莊嚴肅穆,道場興盛,禪風大振,吸引了眾多的僧侶前來修行。

赤鬆和尚還親自製定了《叢林清規八條》,將弘福寺定為十方叢林,使其成為貴州地區的佛教中心。他與地方官員、文人名士交往甚密,共同研討佛教教義,使得黔靈山的佛教名聲遠揚,弘福寺也成為了貴州乃至西南地區的著名寺廟。

在赤鬆和尚的努力下,弘福寺曆經十餘代傳承,至民國末年仍然保持著臨濟法脈的代代相傳。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在貴州佛教史上堪稱一絕,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極為罕見。

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頒贈了一部《大藏經》給弘福寺,共計七千餘冊。雍正年間,弘福寺還獲得了特許開啟傳戒的殊榮。民國時期,弘福寺甚至成為了貴州佛教會的所在地。

1929年,果瑤法師在弘福寺創建了貴州佛學院,吸引了眾多學僧前來求學。曾任孫中山秘書的平剛也曾在此講學,為貴州培養了一批知識僧人。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弘福寺也經曆了種種磨難。1949年後,寺廟由僧人自行管理,但在“文革”期間,僧人四散,寺廟由黔靈公園管理。

幸運的是,在1983年,弘福寺被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座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並同時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寺廟歸還給佛教界管理,由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

如今,赤鬆和尚的故事仍然在黔靈山上流傳。他的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弘福寺也成為了貴陽乃至西南地區的重要佛教聖地,吸引著眾多的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和參觀。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