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為宗門獅象》
在四川富順,有位名叫大冶的禪師,他的一生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充滿了傳奇色彩。大冶禪師師從墊江龍蟠寺的敏樹大師,而敏樹大師又是破山禪師的弟子。在曆史的洪流中,大冶禪師以其堅韌不拔的信仰和卓越的佛法修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順治乙酉年間,天下大亂,烽火連天。大冶禪師為了躲避戰亂,一路跋山涉水,輾轉來到了遵義。他最初在禹門旁的石頭山上安頓下來,那裏雖然環境簡陋,但遠離塵世喧囂,正是修行的好地方。然而,不久之後,郡南西坪的人們得知了大冶禪師的到來,紛紛懇請他前往西坪弘法。
在西坪,大冶禪師收到了丈雪禪師的來信。信中寫道:“石頭山中,收集柴水方便,您若舍此他往,開門破戶,恐難安頓。這是我所擔憂的啊。”然而,大冶禪師心中自有定數,他毅然決然地前往西坪,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弘法生涯。
在西坪的日子裏,大冶禪師以其深厚的佛法修為和慈祥的性格贏得了人們的敬仰。他的茅屋雖然簡陋,但前來求法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都希望他能繼續留在西坪,不要離開。於是,大冶禪師便決定在西坪開土創刹,建立一座新的寺院。
經過辛勤的努力,一座宏偉的寺院終於在西坪拔地而起,這就是後來的虎邱寺。大冶禪師在這裏繼續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他的言行舉止都充滿了禪意,他的語言如牆壁般堅實,他的沉默如雷霆般震撼人心。他站在那裏,就像一座山嶽般巍峨不動,他的風采又像風一樣飄逸自如。
大冶禪師的一生,無禪和氣,無如來氣,無祖師氣。“無禪和氣”意味著大冶禪師在修行和表達禪意時,不刻意追求禪宗的特定風格或氣氛,他的言行舉止自然流露,沒有矯揉造作之態,沒有刻意營造禪宗的神秘或超凡氛圍。
“無如來氣”是指大冶禪師在傳授佛法時,並不刻意模仿或展現如來的威嚴或神聖,他的教學風格平和近人,沒有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莊嚴氣氛。
“無祖師氣”則表明大冶禪師在繼承和發揚禪宗傳統時,沒有過分拘泥於祖師們的教義和風格,他能夠靈活地運用佛法,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規。
這三句話合起來,形容大冶禪師在修行和傳授佛法時,既保持了禪宗的精髓,又能夠超越傳統的束縛,展現出一種自由、自然、平實的風格,他的佛法修為和教誨充滿了獨特性和真實性,不帶有任何人為的裝飾或誇張。這也是對大冶禪師深厚佛法修為和卓越人格的一種讚譽。他的佛法修為源自佛門正統,卻又獨具一格,與眾不同。他的智慧與慈悲,深深地感染了每一個接近他的人。
然而,歲月不饒人,大冶禪師終究抵不過時光的流逝。在他晚年的時候,他的身體逐漸衰弱,但他依然堅持在虎邱寺中弘法。他的弟子們和信眾們都十分擔憂他的身體狀況,但他總是以微笑回應他們的關切,告訴他們自己無恙。
終於有一天,大冶禪師在虎邱寺中安詳地圓寂了。他的離世讓人們感到無比的惋惜和悲痛,但同時也讓人們感到無比的敬仰和感激。因為他的一生都在為佛法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他的精神和教義將永遠激勵著後人前行。
大冶禪師的傳奇故事在遵義地區廣為流傳,他的事跡和教義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他的虎邱寺也成為了當地的佛教聖地,吸引著無數信眾前來朝拜和祈福。
如今,每當人們提起大冶禪師的名字時,都會懷著無盡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精神和教義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了人們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燈塔。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