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清末盜匪手段小覽(1 / 1)

《清末盜匪手段小覽》

滿清末期,政治昏暗,管理混亂,各地盜匪頻起。本章將那時候常用的手段以及那個時候特有的一些名詞做一個整理性介紹。也為了讓讀者對閱讀之後的故事做好鋪墊。

我先講幾個名詞。第一個名詞叫“抖路”。盜賊中有一種叫“打悶棍”的,這種人古而有之,很多曆史小說文獻都有提及。他們通常在偏僻冷清的路上等待,看到獨行的旅客,就上前襲擊,搶走財物然後離開。到了晚清時期,治安一片混亂,這類人更加猖獗。他們甚至不一定要在偏僻的小路上,也不一定要在深夜,而且也不用棍棒,而是用鐵尺、小刀、手槍等凶器。上海人稱這種行為為“抖路”。

第二個名詞叫“硬爬”。盜賊中還有一種被稱為“硬爬”的,在上海特別多,不僅在黑暗的地方到處都有。即使在公共租界靜安寺路的跑馬場和與法租界相鄰的城河浜,這些盜賊也敢公然作案。而且,還遠不僅僅是在這些地方,像南京路、福州路這些行人絡繹不絕的繁華街道,其繁華程度比跑馬場和城河浜還要高出許多倍,但在上午和下午時分,也經常發生男子丟失帽子、女子丟失耳環的事情,這反而不如內地安寧。這種明搶的盜賊,上海人管他們叫“硬爬”。

當時的盜匪雖然不會什麼高科技犯罪,但是他們也有自己依仗的手段,下麵我就介紹幾個。

《以假凶器行劫》

清末,上海的黑社會團夥很猖獗,他們通常會明目張膽的公然作案,被當地人稱之為“滬盜”。滬盜雖然大多是明火執仗的強盜,但也有身上藏有凶器隱蔽型作案的,比如鐵尺、刺刀、手槍等。還有一種隻是恐嚇,實際上並不足以置人於死地的,那就是洋鐵小手銃。它是用煤油箱的一小方圈捶成的小管,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它是勃朗寧手槍呢。有的甚至是鏽跡斑斑的一段鐵,充其量也隻是代替棍棒的作用而已。在夜晚遇到他們,誰又能分辨得出來呢?所以,人們隻能任憑他們劫掠財物而不敢有絲毫反抗。

《以藥水迷人而行劫》

弄堂是江浙滬一帶特有的建築形式。通常是由兩排老房子之間形成的狹巷。因為視野不開闊,人煙稀少,清末時候,有一些小偷,他們會攜帶藏有迷藥的物品,在這些弄堂裏行走,等待有人經過時,他們會將迷藥倒在手中拿著的毛巾上,然後捂住受害人的口鼻,使其昏迷。接著,這些小偷會迅速扒走受害人的衣物和財物。這些小偷就是行劫的小偷。

《冒為郵差以行劫》

戊戌變法之後,中國各地逐步建造了郵局,便於書信傳送。自從郵局開始提供快信服務後,無論薄暮還是深夜,信件一到就會立即遞送。因此,有人冒充郵差敲門,聲稱有快信要遞送。當住戶打開門接納他們時,這些人實際上是盜賊。他們的人數有時是三五個,多的時候可能有十多個。一旦進入室內,他們會立刻關閉大門,然後上樓進入各個房間,翻箱倒櫃地搜尋財物,最後滿載而歸。這種盜竊行為甚至到了民國時期,在上海的租界也時有發生。

《冒為人夫以劫衣》

有一位家境不寬裕的婦女拿著衣物到長生庫(一種古代的典當鋪)去典當換錢,她正和店員在櫃台外商量典當的價格。突然,一個穿著短衣、提著竹筐、看似來買東西的男子走了進來,他扇了婦女一巴掌,大聲說道:“我還以為你到哪裏去了,竟然不顧家中的兒女而在這裏典當衣物,你究竟要用這些錢做什麼!”說完,他就從櫃台上搶走了婦女的衣物,飛快地跑出門去。婦女被這一幕嚇得大哭起來。

庫中的人安慰她說:“你老公隻是把你的衣物拿回去了,你哭什麼呢?”婦女卻回答說:“那個人是誰呀?我的丈夫已經去世很久了。”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