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徐珂與《清稗類鈔》(1 / 1)

《清稗類鈔》是一部詳盡記載清代二百六十八年間宮廷與民間趣聞軼事的珍貴彙編。書名“清稗類鈔”雖看似獨特,實則源自清初潘長吉所著的《宋稗類鈔》,由徐珂巧妙借鑒並賦予新的生命。他廣泛搜集並精心挑選了清人及近人的文集、筆記、劄記、報章、說部等眾多文獻資料,仿照清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的編纂方式,將眾多珍貴的史料彙編成冊。

這部著作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多樣,時間跨度從順治、康熙時期一直到光緒、宣統年間,幾乎涵蓋了整個清代的曆史。全書共分為九十二個大類,收錄了一萬三千五百餘條珍貴的資料。無論是軍國大事、典章製度,還是社會經濟、學術文化,亦或是名臣碩儒、疾病災害、盜賊流氓、民情風俗、古跡名勝等方方麵麵,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詳盡的記載。

徐珂在編纂過程中態度嚴謹,對資料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整理。這使得《清稗類鈔》中的許多內容能夠補充和修正正史中的不足,特別是關於社會經濟、下層社會、民情風俗等方麵的資料,對於研究清代社會曆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全書的編纂方式也極為合理,按照類別進行劃分,再按照年代順序進行排列,使得分類詳細、綱目清晰,為讀者提供了極大的查閱便利。同時,文字簡潔流暢,易於閱讀,使讀者能夠輕鬆領略到這部清代掌故遺聞大全的魅力。徐珂,原名昌,字仲可,別號繁多,如仲可、仲玉、天蘇閣主等,浙江杭州人。他的人生曆程豐富多彩,早年於光緒己醜年中舉,後官至內閣中書。麵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清朝政府腐敗的困境,他積極支持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成為“保國會”和“保浙會”的堅定成員。

然而,變法失敗使徐珂失去了官職,他選擇回到杭州,不久又遷居上海,專注於文學創作。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柳亞子等人發起的南社,這一文學團體致力於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弘揚民族主義精神。徐珂的詩詞作品,如《金陵雜感》中的“拍遍胡笳擁黛愁,飄零書劍看神州。誰憐窮海歸來日,泣對吳陵一片秋”,便深刻體現了南社的理念。

晚年時期,徐珂在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為《辭源》和《中國人名大辭典》等重要著作的編纂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可以說,徐珂的一生不僅見證了清朝曆史的滄桑巨變,更通過他的著作和參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清稗類鈔》是徐珂這位前清舉人和南社知名詩人的代表作。他的文學造詣深厚,作品豐富多樣,如《小自立齋文》、《真如室詩》等,但最為人稱道的卻是這部筆記史料《清稗類鈔》。

徐珂精心采錄了數百種清人筆記的材料,並參考了部分報章記載,最終完成了這部煌煌巨著。全書共計四十八冊,包含一萬三千五百多條,約三百萬字的篇幅。其內容按類別分門別類,再按年代順序排列,項目詳盡,檢索便捷。涵蓋了時令、地理、名勝、園林、外交、禮製、教育、兵刑、隱逸、稱謂、風俗、方言、工藝、著述、文學、藝術、音樂、戲劇等九十二類,幾乎涉及了人文社科的所有領域。這部書於1917年11月在上海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至今已逾百年。

關於《清稗類鈔》的編撰過程,謝菊曾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提到,作為同事的徐珂年僅17歲就每天都會給他一些新出版的流行小說雜誌,如《遊戲雜誌》、《小說叢報》等,並要求他抄寫其中用紅筆圈出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前清的遺聞和軼事。這些資料最終構成了《清稗類鈔》的底本。然而,有趣的是,盡管謝菊曾為徐珂抄寫了這些資料,但他對《清稗類鈔》的評價並不高。他認為,由於民國初年一些雜誌為迎合讀者口味而故意杜撰內容,而徐珂則因為其內容新穎可喜而兼收並蓄,這導致書中的材料可靠性存疑。然而,這種觀點或許隻是個人的看法,畢竟諸如雍正奪嫡陰謀、乾隆帝出身海寧陳家等野史雜談,即使沒有錄入《清稗類鈔》,也會通過其他渠道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