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盜向某鎮軍打單》
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地區的賊匪猖獗,被稱為“粵盜”。與別地匪徒不同,粵盜行事有著一種獨特的“先禮後兵”的風格。他們若欲從誰家索取財物,必先以紙條的形式提前告知,紙條上明確標注著所求金額。此舉在當地被稱為“打單”。倘若受害者願意接受紙條上的金額並如期支付,那麼雙方便可相安無事。但若受害者拒絕或逾期未付,粵盜便會毫不留情地發動攻擊,嚴懲不貸,甚至取人性命。
話說當年,在廣東地區有一個默默無聞的鎮軍,某日,他突然收到一封來自盜匪的密函。信上,盜匪囂張地要求他準備好二萬兩白銀,並定下了取錢的日期。鎮軍看完信後,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恐懼。他深知,清政府的軍隊軟弱無力,即便他身為鎮軍,手下的士兵也絕非那些江湖上的亡命之徒的對手。為了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他特意調派了一支精銳的親兵小隊,駐紮在府邸旁,嚴密地防範著可能的襲擊。
到了約定的日子,鎮軍府邸前的守衛比平常還要嚴密幾分。然而,就在這時,一輛裝飾華麗的綠呢轎子緩緩駛來,轎前簇擁著幾名威武不凡的戈什哈護衛。戈什哈護衛,乃是清朝時期高官顯貴身邊的貼身護衛,他們的出現,往往代表著身後之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這些戈什哈護衛聲稱有緊急事務需要麵見鎮軍。看門人剛剛拿著客人的名帖進去通報,誰知那綠呢轎子卻絲毫不顧禮儀,徑自穿過了大門。轎中的客人隨即下令戈什哈關閉大門,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讓府邸前的人都感到驚愕,他們麵麵相覷,不敢貿然上前詢問。
進入二門,情形依舊。轎中人似乎對府邸的地形了如指掌,每一步都走得從容不迫,毫無阻礙。最終,他優雅地從轎中走出,筆直走向花廳。
此時,鎮軍已經整理好衣冠,莊重地走出大廳迎接。綠呢轎子中的客人一見到他,便緊握住他的手,聲音中透露出一絲急切:“二萬金,是否已經備妥?”鎮軍心中猛地一顫,馬上明白這是粵盜到了,但是表麵上卻努力保持鎮定,回應道:“已命人取出,隻是尚未送達。”
客人似乎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他輕描淡寫地說道:“無妨,你隻需開一張票據,交由銀號兌現即可。”鎮軍心中雖然惴惴不安,但也不敢有絲毫違抗。他迅速寫下票據,遞給了客人。
隨後,客人吩咐自己的隨從陪同鎮軍前往銀號驗票。不久,隨從返回,確認票據無誤。這時,客人才起身,向鎮軍表示謝意,並準備離開。在離開之前,他忽然拉住了鎮軍的手,說道:“你需得送我一程。”
就這樣,鎮軍在客人的引領下,來到了寂靜的江邊。他眼睜睜地看著客人輕盈地登上了一艘船,隨後那艘船在茫茫的江麵上漸行漸遠,直至完全消失。整個過程,鎮軍始終被一種難以名狀的恐懼所籠罩。他感到自己仿佛被卷入了一場未知的陰謀,莫名其妙地就將二萬兩白銀拱手讓給了別人。
而在這個過程中,鎮軍也逐漸意識到:有時候,真正的敵人並非那些手持刀槍的盜匪,而是那些隱藏在暗處、心思縝密的陰謀家。他們往往不露聲色,卻能在不經意間操控一切,讓人防不勝防。鎮軍深感自己的無知和幼稚,同時也對那個神秘的客人產生了深深的忌憚和警惕。他知道,自己必須更加小心謹慎,才能在這場看似平靜卻暗流湧動的較量中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