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後記(1 / 1)

我常開玩笑說:四十歲生兒子是“高風險投資”,如果稍一走神,就可能在某個人生的十字路口把自己的孩子丟了。

當他蹣跚學步時,我曾對小阿姨說:一定要把他的壞脾氣消滅在萌芽階段,那個貴州來的小姑娘鬥誌昂揚擼起袖子問我說:怎麼消滅?!

兒子記得很清楚:他小學時,我曾托人走後門開假條,帶著他逃課去“遊山玩水”。那是“三峽告別遊”,因為大壩建成蓄水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千古絕景就再也看不到了,人的一生有些事是不能錯過的。

姥姥活了88歲,最後一年沉屙在身時,兒子正上高一當著班長,他利用跟老師們關係搞得好,每天的最後一節自習都趕往姥姥家。

姥姥說:別耽誤了你的功課。

兒子說:姥姥,咱們見一麵就少一麵了。

整個寒假他守在姥姥床前,直到姥姥離去,他小手牽老手始終沒有鬆開姥姥漸涼的手……

記得我有一位朋友,生了兩個兒子,那時候物質匱乏,生活困難,當媽媽偏心小的,一應家務老大來做,一應吃穿先給老二,一年年過去了,孩子們長大了,老大無怨無悔,什麼事都先想著父母親。說實在的,感情這東西時沒有是非道理的,老大的付出和孝敬,父母並不買賬。但他就是不圖回報,老二自幼從家中索取,長大了也是麻煩不斷,但當媽的就是看著他舒心,偷著給他錢。

簡單說:孩子為家庭付出了勞動,他就與家庭建立了感情。讓孩子有空參與家務活兒,日積月累,家有他的付出,就有他的牽掛。有一年常下大雨,雨來時風也大,家裏種的幾畝老玉米被吹倒一大片,農活兒不等人,我們帶著他下地扶玉米,泥巴粘掉了鞋,索性光著腳幹活兒,後來隻要夜裏聽到風起雨落,他都會從夢裏驚醒,牽掛著地裏的莊稼。

小學時,兒子從學校拿回了一個“讀書小星星”的獎狀,上了初中就看不到他一卷在手了,因此作文成了他的軟肋,我回憶不起來他寫過什麼像樣的東西,直到他在書中描繪了他在美國愛上了閱讀。

我發現常常給他打越洋電話時,他都“泡”在圖書館裏。

寫作其實就是閱讀的“慣性”,思維速度和語速的形成造就了寫作,有時看孩子看“閑書”就上火,大可不必,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

這幾天很特別,高考剛剛結束,許多家長坐不住到鄉下來找我聊天,考得好的和考得不好的全都焦慮不安,個個都上火患牙疼。考得好的說:誌願報的沒底兒,考不好的不知報什麼學校,我說:考完了還想他幹什麼?分數是改不了的,不如徹底讓孩子放鬆解放出來。

分數沒考好不要緊,可以上2+3,國內2年,國外3年,本碩連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比考高分上名校的機會更好,起碼便(bian)宜地登上了國際舞台。因此我安慰考得不好的孩子的家長,孩子分兒考高了反倒有點兒劃不來,夠了二本去讀2+3是不是有些浪費?如此一來對治牙痛真有奇效!

不多說了,說多了會讓人反感,一個六十多歲的鄉下老太婆,一個“現代文盲”,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手機的各種功能,你能“點亮智慧人生?”

上不了網是我的一個痛,報載總理在線征求教改大綱的修改方案,我有了一點兒想法卻不會上傳,幹著急。我的觀點是:綱舉目張:首先要確定教育目標的大綱就是德、智、體全麵發展。接下來分成三個階段:一、小學階段的目標是養成快樂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快樂健康的學習習慣;二、中學階段宏觀地了解人類已知文明;三、大學培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向人類未知文明挑戰的精神。

今天淩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落下了帷幕。看了幾場球我有了一點心得,我問兒子可不可以在網上幫我開一個“博客”,兒子說那太容易了,分秒搞定。

我想給中國足球支個招兒:那就是打“幾何足球”,我看了那些贏球兒的場次都有個共同的技術特點,就是盡量不“盤帶”,球走三角形,到腳就傳,不僅速度快,失球少受傷也少,中國足球需要學習這種打法。原因有兩個,第一、球員掙錢多了,最怕受傷,懼怕拿球,不站高風險的拿球位置,所以前場幾乎沒戲,有了三角快傳,不怕人鏟球,中國足球有救了,第二、中國人的應試教育造就了數學好,幾何足球可以模擬、精算、紙上談兵,我看應試教育和中國足球真有不解之緣!

一輩子閱讀別人寫的書,議論別人寫的文章,能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兒子寫的書,我沒有一點兒把握,兒子與他的校友塞林格相隔著一個世紀,塞林格在麥田裏守望著懸崖,企圖拉住那些不看方向的孩子,兒子自稱為“麥田行者”,從男孩子內心親曆的角度,記述自己的成長過程,他的依賴到自覺,他的軟弱到強壯,他的消極到積極,和他對未來的期待,如果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對家長有一點啟發,對教育的方法有點兒另類的思考就好。

總之,如果孩子不快活何必要生他?

你的老媽

二○一○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