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 / 1)

一.如何理解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曆史的必然性?(參考教材第204—206頁)

①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富強的首要條件。

②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③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④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二.我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的偉大意義是什麼?(參考教材第215—216頁)

①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確立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為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②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③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④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標誌著中國這個占世界1\/4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三. 1956-1957年,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麵有哪些重要的理論建樹?(參考教材第216-224頁)

①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毛澤東闡述十大關係,提出一係列新方針)

②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中共八大路線的製定,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高漲,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整風運動和反右派鬥爭)

四.如何弘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曆久彌新的時代精神?(參考教材第236頁)

①在麵對重重困難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湧現出大量先進典型和英雄模範人物,抒寫了無數改天換地的壯麗詩篇,形成跨越時空、曆久彌新的時代精神。

②為了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翻身做了主人的中國人民與時間賽跑,用生命和鮮血描繪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圖畫,用實際行動證明:同困難作鬥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

五.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參考教材第233頁)

①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的建立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文化教育醫療體育和科學技術事業普遍發展

④形成曆久旎新的時代精神

⑤國際地位提高與國際環境改善

六.☆中國如何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社會主義革命)

①社會主義經濟

過渡時期(1953)總路線“一化三改”(社會主義工業化,一五計劃(1953-1957),三大改造(1953-1956底))

②社會主義的政治

一屆人大(1954.9)(《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三大製度-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製度體係)

③社會主義思想

毛澤東思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