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南亞名稱的由來
東南亞是指亞洲的東南部地區。因其位於中國南麵,遠隔重洋,故在中國古籍中稱之為“南海”。在明朝張燮所著《東西洋考》中,以今天文萊(渤泥)為界,將渤泥以東稱之為“東洋”,渤泥以西稱之為“西洋”。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派鄭和出使南海諸國七次,由於航行所經曆的地方均在文萊以西,故稱“鄭和下西洋”。直到清朝初年,才開始有“南洋”、“東南洋”稱呼。清朝中葉以來,中國都以“南洋”統稱東南亞地區。因此,在中國地理書上通稱“南洋”,意思是指這一地區位於中國南方的大洋之一。 西方國家則將這一地區稱之為“遠印度”、“外印度”或“東印度群島”。其的稱呼之所以不離印度,一是因為他們以印度為其向東擴張的目標,哥倫布將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視為西印度,於是印度便有了東西前後之分;二是因為早在公元前2世紀時,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y)已將這一地區稱為“恒河外印度”,所以後來歐美國家都沿襲用之。 東南亞作為一個地理名稱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英國將軍蒙巴頓率盟軍進入該區域建立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後,“東南亞”一詞逐步推廣。1962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的東南亞地理學家會議上,學者們同意采取“東南亞”(Southeast Asia)作為這一地區的地理名稱,從此為世界各國所普遍采用。 二、東南亞地理概況 (一)總體概況 東南亞總共包括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緬甸聯邦(The Union of Myanmar)、泰王國(The Kingdom of Thailand)、馬來西亞(Malaysia)、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文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East Timor)等十一個國家。其中,東帝汶是2002年經過全民公決從印度尼西亞獨立出來,是東南亞最為年輕的國家。
東南亞幅員遼闊,位於東經93度至141.5度,北緯28度至南緯10度,橫跨赤道兩側。其中,南北跨越39個多緯度,長達4,500公裏,東西跨越49個多經度,寬達5,600公裏。東南亞北接東亞大陸,南望澳大利亞,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並與孟加拉國、印度相毗鄰,是連接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橋梁。其中,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裏,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向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東南亞的陸地麵積約為449萬平方公裏,其總麵積約相當於整個歐洲及非洲海岸以北的廣大地區。其中,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其國土麵積達到19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為2.1億,位居世界第四,是東南亞名副其實的大國;麵積最小的國家是新加坡,一個國家就是一座城市,麵積僅0.06萬平方公裏,東西和南北的距離分別隻有20公裏和30公裏,駕車一天就可以跑遍全國。東南亞國家除了老撾之外,其他國家都是沿海國家或島國。印度尼西亞有1.7萬多個島嶼,所以被譽為“萬島之國”;菲律賓有7,083個島嶼,則被稱為“千島之國”。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由於島和島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輪船,加上人口密度較大,所以交通壓力較大。 (二)地貌地形
今日的東南亞是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地形頗為破碎。但在遠古時代,它卻是亞洲和大洋洲之間連接的大陸塊。東南亞中心地帶為巽他台地,其中大部分為淺海,稱巽他大陸架。在冰川時期,大陸部分經過巽他台地組成的陸橋,可遠達澳大利亞。大約到距今二萬五千年前,由於冰蓋的溶解,海平麵上升,巽他台地的一部分被海水淹沒,於是逐步分成許多島嶼,此後又經過長時間的侵蝕和衝積,便形成現今東南亞的地形和地貌。 在地理區劃上,東南亞明顯分為大陸(半島)和海島兩大部分: 1.中南半島 這是亞洲大陸南端的突出部分,處於中國與印度(南亞大陸)之間,亦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半島的麵積約為210萬平方公裏,約占東南亞總麵積的45%,地勢大體北高南低,這裏多山地、高原,山脈呈南北走向。其西部的緬印邊界有那加山脈和阿拉幹(若開)山脈,這些山脈都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阿拉幹山脈向南延伸,構成印度洋上的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並與馬來群島相連;半島東部有位於越南、老撾、柬埔寨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公裏的長山山脈。山體東坡陡峭,逼近南海;西坡緩斜,構成老撾境內的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波羅芬高原以及越南和柬埔寨之間的多樂高原;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在緬甸和泰國的邊界稱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延伸構成馬來半島、廖內群島、林加群島、邦加群島和勿裏洞島。在泰國和老撾邊界稱鑾山,向南延伸在柬埔寨北部有扁擔山,其東部與泰國交界地區有豆蔻山脈。緬甸境內有東南亞麵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而泰國東部則有嗬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