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陸益龍:《戶籍製度——控製與社會差別》,商務印書館,2003。

[90].宋健:《應不應該建立“人口準入製度”?》,《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91].張英紅、雷晨暉:《戶籍製度的曆史回溯與改革前瞻》,《湖南公安高等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

[92].陳朝宗:《製度學理論與我國製度創新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93].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中國小城鎮和村莊建設發展報告2008》,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94].王勝今、景躍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95].楊占營、吳誠毅:《當代中國戶籍製度變遷的困境及政策選擇》,《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96].劉紅燕:《當前戶籍製度改革中的三個誤區》,《河北學刊》2003年第11期。

[97].黃仁宗:《對我國戶籍製度改革價值取向的反思》,《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1期。

[98].白迎生:《戶籍製度改革之我見》,《政府法製》2006年第4期。

[99].曾堅朋:《戶籍改革要尊重製度變遷規律》,《深圳商報》2002年10月14日。

[100].白海軍、徐海俊:《我國戶籍製度改革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河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101].李朝偉:《淺析我國戶籍登記製度發展演變曆程》,《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12期。

[102].王新華:《中國戶籍法律製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

[103].劉光人:《戶口管理學》,中國檢察出版社,1992。

[104].張偉:《我國現行戶籍製度:形成、演變及特征》,《理論探索》2006年第4期。

[105].孫海生:《我國戶籍製度的曆史嬗變及改革探析》,《黨史文苑》2005年第3期。

[106]. 趙萬水, 肖丹:《地方政府應負擔戶籍改革的成本》,《百姓茶座》2003年第12期。

[107]. 羅鳴令:《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人口遷移的的財政製度原因》,《經濟論壇》2009年第16期。

[108].廖常勇:《 促進戶籍製度改革的財政思考》 《四川財政》 2001年第12期。

[109].肖文聖:《我國財政職能探析》,《財經界》 2010年第1期。

[110].楊飛:《對公共財政體製下地方財政支出職能的思考》,《法製與社會》2007年第2期。

[111].郭磊:《對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考》,《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0年第1期。

[112]. 趙熠:《加速轉型期中國政府經濟職能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13].葉文秀:《我國財政分權下的公共服務供給》,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

[114].王佳:《財政級次改革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0年第3期。

[115].崔曉黎:《城鄉戶籍製度改革與政策建議》,《今日中國論壇》 2009年第2期。

[116].郭英、駱東奇:《典型城市戶籍製度改革述評與思考》。

[117]M.PALAT, E.MACA.Development and prediction of the selected population movement indicators in the Czech Republic[J].AGRIC.ECON-CZECH,51,2005(6):235-239.

[118]Graeme Hugo.The Impact of the crisis on internal population movement in Indonesia [J].Bulletin of Indonesian Economic Studies,2000(2):115-138.

[119]Zhiqiang Liu.Institution and inequality:the hukou sestem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133-137

後記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是作者經過近十年的思考,幾易其稿,最後決定出版的一本專著。從2001年跟蹤石家莊戶籍製度改革,到2008年坐客“中國戶籍改革50年”論壇,再到2010年博士論文的寫作,期間,多次到全國各地戶籍改革試點城市調研,並與著名學者段成榮教授等老師討論戶籍改革問題,征求大家意見,最後形成了這個本子。

在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我的研究生給予了很大幫助,不僅幫助我查閱了很多文獻資料,而且對全書的後幾章進行了觀點梳理和文字整理,其中,範荔第11章,俞穎奇第12章,李東陽第13章,馬曉君第14章,鬱利燕第15章。在此對他們的辛勤勞動表示十分感謝。同時,感謝我的同事王立源先生,他對全書進行了最後的數字編輯和文字校對。

還要特別感謝的是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和河北省省委宣傳部理論處,沒有他們的鼎力資助,本書就難以和讀者順利見麵。

由於研究的深度和掌握的素材有限,本書還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給予批評指正。

作者2014年7月於石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