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現有土地製度改革典型模式(1 / 2)

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流轉模式

“同地、同權、同價”流轉模式是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無須經過國家征地程序就可以直接進入土地二級交易市場,同國有建設用地一樣,通過招拍掛進行其使用權的出讓、出租、轉讓、轉租和抵押等交易。該模式是對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模式的探索和創新,優化了集體土地的強製性征收和壟斷性供地模式,使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由分割走向統一。

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流轉模式探索較早的省份是廣東省。2001年10月,國土資源部和國務院法製辦就批準廣東省順德市為農村集體土地管理製度的示範點377。2003年6月2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試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通知》,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試點工作,也為今後廣東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了基本的製度框架。2005年6月,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廣東省以“政府令”的形式正式頒布了《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管理辦法》。該管理辦法在承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出租、轉讓、轉租和抵押權能的基礎上,規定除“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或村莊、集鎮規劃的” 、 “ 土地權屬有爭議的” 、“ 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依法裁定、決定查封或以其他形式限製土地權利的”及“村民住宅用地使用權”四類之外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均可按照“同地、同權、同價”的原則,與國有土地一樣,進入土地二級交易市場進行自由交易。

二、“宅基地換房”模式

“宅基地換房”模式是指在自願的原則基礎上村民以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為代價,按照規定的標準獲得一套小城鎮住房的個人或集體產權,而原來布局分散、使用效率較低的宅基地則通過統一整理複墾,實現集約化利用。該模式是通過從空間上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和集中居住,有利於實現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

“宅基地換房”模式是近幾年伴隨著我國各地區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模式的探索才開始出現和興起的。天津市是“宅基地換房”模式的代表性城市。從2005年開始,天津市就開展了以“宅基地換房”推進示範小城鎮建設的試點工作。天津市政府分兩批批準在東麗區華明鎮、津南區小站鎮、武清區大良鎮、西青區張家窩鎮、北辰區雙街鎮、漢沽區茶澱鎮等共“十二鎮五村”運用“宅基地換房”辦法,開展示範小城鎮建設,涉及行政村129個、6.9萬戶、17.7萬農民。其中,東麗區華明鎮(已改為華明街道)還創立了小城鎮建設的典型,並成功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展區項目。在堅持土地承包責任製不變、可耕種土地不減、尊重村民意願、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合法權益的基礎上,華明鎮采取七大措施完成了農村城市化:(1)科學規劃新建占地8427畝的小城鎮,其中農民住宅區占地3476畝,經營發展用地4951畝(通過土地市場交易所獲得的資金用於還遷住宅和公共設施建設資金);(2)引導農民“宅基地”換房(政府製訂的補償標準為每一平方米主房可置換一平方米商品房,每兩平方米附房可置換一平方米商品房,並可獲得國家頒發的房產證);(3)將全鎮12個村原有宅基地12071畝複耕後完成耕地占補平衡,結餘土地3644畝;(4)依托空港物流加工區、華明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和具有傳統特色的運輸物流服務業,實施農民就業工程。現華明街道從業人員已增至1.8萬人,就業率達到了81%;(5)建立健全農村低保、養老保險以及退養補助等保障網。農民達到規定的年齡(男60周歲、女55周歲),可以享受到平均每月470元的社會保障金,80歲以上的可享受平均每月570元的社會保障金。目前華明街道有2.2萬人參加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了86.7%,參加養老保險老人的保障率達到了88%,有5000多老年人已經按月領到500~600不等的養老金。在醫療保險上,已經實現了應保盡保,參保率達到了100%378;(6)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製改革,增加農民“股金”收入;(7)對失地農戶另外給予每人15平方米的經營性用房,增加他們的“租金”收入。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09年8月1日天津市發布了《以宅基地換房建設示範小城鎮管理辦法》,將“宅基地換房”模式在全市範圍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