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後記(2)(1 / 3)

那一次,我還特地走訪了中國城圖書館,用數碼相機拍了許多圖書館收藏的近兩年的各種報刊資料。在他們的推薦下,又到新南威爾士州立圖書館查找當年《華聯時報》的那篇著名報道。這才知道.像他們這種大型公立圖書館,過去從不收藏這種無名小報。正由於阿忠1993年11月11日的文章將安德魯議員受賄一事曝光,新南威爾士州立圖書館和堪培拉國家圖書館才從1993年開始正式收藏《華聯時報》。

那次回北京後就忙中秋晚會的事情,小說一直沒寫。直到8月中旬,才正式啟動。這次先去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三本有關偵查方麵的書籍。

其實,最早我隻想寫政治與謀殺,可這樣的結局勢必一目了然,為了不落俗套,我便想出了另外一個結局。結局是想好了,這個故事到底怎麼進行心裏還是一點沒譜。就在這種毫無把握的狀態下,我破釜沉舟進入《悉尼陽光下的夢魘》的寫作。

這次跟過去寫愛情小說完全不同,由於故事離自己生活遠,不能照搬原先的經驗,逼得人不得不事先考慮故事情節發展。而懸疑推理小說要的就是思維縝密,能經得起推敲的情節。考慮整體結構就用了我差不多十多天的時間,漸漸地,故事脈絡及人物走向才變得有些清晰起來。

我開始用五號字每天電腦一頁半的速度向前推進,最好的時候能寫三頁。那一天我一定特別興奮,多半會出去犒勞自己一番。我不肯辛苦自己,差不多每天晚上九點半就要睡覺,早晨六點半起來。基本是中國農民的作息習慣。

這當中,我沒少用郵件跟遠在澳洲的朋友們聯係。正因為自己不熟悉警察與政治家的生活,所以我更需要比較真實的時間地點與場景作為陪襯。

比如警察第一時間趕到的報案現場拉普如斯·波特尼灣國家公園。很多年前我曾跟朋友去過一次,早就沒有什麼印象了,隻記得進入公園後,一路上都很陰森。我家有兩本悉尼地圖,這個地點是我事先把政治家的住址和競選晚餐會的地址確定下來之後,才在地圖上選好的。

悉尼地方非常之大,大大小小的社區竟有七百多個,沒去過的地方數不勝數,不看地圖根本不行。

我在選擇地點時,主要還是考慮人物的性格與身份。比如將劉大江的家安在伊斯特伍德,就是考慮到他這個人的性格。他這人不太務實,生意不大,卻非要在中國城開飯館。跟宋美潔不合適,卻偏偏追了她兩年之久。像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在西區買房子,因為說出來不好聽。可是東區他買不起,北區他也望塵莫及,所以就選擇了西北方向的伊斯特伍德。那裏房價隻比西區稍貴一點。不管怎麼說,伊斯特伍德也算在悉尼北邊,非要說那裏是北區也不為過。

有一位朋友對這種事情非常在行,很快他就抽出半天時間為我找到了一處特別合適的海溝並拍來照片。

照片寄到後,我便根據照片後麵的簡單描寫開始設計故事,有些跟原先的設想沒太大差別,有的卻要重新考慮。

10月份我又參加了銀川摩旅節的晚會工作,一停又是好多天。年底裝修房子,不得不再放下一個多月,加上元旦晚會的撰稿等等,這樣停停寫寫,便迎來了2004年。

這時候,我剛剛寫到一半。

總的來說上半部寫得費勁極了。最困難是寫澳洲警察。他們究竟是怎樣進行一個案子的調查,這些細節沒人會告訴你。再說澳洲警察跟中國警察的組織結構完全不同,辦案的方式也不大一樣,這就更增加了我的壓力。

我曾托朋友打聽,據說她的一個女朋友找了個澳洲警察。可是幾天後打聽到的消息是,前不久他們離婚了,據說男方使用暴力。唯一的消息來源被切斷,令我十分沮喪。

走投無路,隻好上網。

剛開始我很不願意上網,總覺得不如直接向人打聽清楚。可是後來,我漸漸發現了上網的好處。比如,我一直以為凶殺案都是由澳洲聯邦警察介入調查,上網之後才弄清,聯邦警察主要負責調查毒品買賣、保護政府要員的人身安全及國家安全事務。刑事案件都由州警察負責。這一點類似美國的FBI和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