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4章 巨人因何倒下(1 / 1)

作為管理者,必須具備多種能力。其中最基本的是溝通能力與運籌能力,不懂這些,必然是辦事盲目和冒險。另外,作為管理者還要注重細節,否則就有可能因忽視小小的細節問題而造成決策上的重大失誤。

1996年9月,耗盡巨人集團心血的巨人大廈完成地下工程,開始浮出地麵。而就在此時,巨人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麵爆發了。一批又一批的買樓者圍坐在巨人大廈前,一撥又一撥的債權人擁進了巨人集團。

次年1月12日,數十位債權人和一群聞訊趕來的媒體記者來到巨人集團總部,恰逢深居簡出的史玉柱剛剛驅車從外麵進來。於是發生了一場麵對麵的“短兵相接”,其間,一位律師對債權人和記者口氣淩厲地嚷嚷道:“如果你們不想解決問題而是來鬧事,你們就鬧去。作為企業行為,任何事情向社會曝光都沒問題。如果你們要曝光,可以先曝光,然後再談,我們不怕曝光。”

由於缺乏危機處理能力,巨人集團僅僅委派了律師與債權人和記者周旋,巨人與媒體的關係迅速惡化。於是,種種原本在地下流傳的江湖流言迅速地在媒體上被一一放大曝光。

這些聳人聽聞的新聞真假參半,泥沙俱下,一時間讓史玉柱百口難辯。史玉柱在危機中曾幾度企圖恢複生產銷售秩序,可是幾度被傳媒的跟蹤報道打亂。每出現一次報道,就造成一批骨幹的離去,增加一批討債者的上門,以致惡性循環,難以自救。

在那些風腥雨惡的日子裏,史玉柱一直躲在巨人集團總部四層的總裁辦公室裏。他把自己在孤島上關了數十日,就在這些日子裏,新聞媒體對巨人事件進行了高密度的轟炸,企業形象支離破碎。可是,史玉柱卻始終沒有與媒體、社會進行過哪怕是一次認真、知心的對話。他異常平靜地對僅有的幾位對他和巨人還抱有一線希望的部下說:“我們不必主動去找任何一位記者,我們的名聲已經這樣糟了,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還能怎樣?”就這樣,史玉柱輕易地放棄了最後一次獲取同情和救援的機會。

其實,巨人集團所麵臨的危機並沒有到絕殺的地步。盡管巨人的保健品推廣大戰宣告失敗,可是在市場上並沒有完全喪失品牌信譽。而巨人大廈已完成地下工程,隻需要1000萬元資金就可動工起來,按當時的房地產建築進度,5天可以蓋起一層,一層一層往上蓋,兵,臨城下的債權人自可安心不少,許多矛盾衝突也可化解。

史玉柱很明白:缺少的僅僅是1000萬元而已。但是,他就是沒有能力籌措到這筆錢。由於缺乏必要的財務危機意識和預警機製,巨人集團的債務結構始終處於一種不合理的狀態。史玉柱一向以零負債為榮,從不向銀行借錢。在巨人營銷最輝煌的時期,每月市場回款可達3000萬元到5000萬元。憑借如此業績,他完全可以陸續申請到流動資金貸款,並逐步轉化為基建項目的分段抵押貸款,用這筆錢來蓋巨人大廈。可是,史玉柱卻始終否定這步棋,而是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潤積累來蓋大廈,這無疑是巨人突發財務危機的致命處。

正因為巨人集團平時很少與銀行打交道,危急時刻,銀行自然對巨人袖手旁觀。其實,巨人在各地的市場營銷還在運轉,巨人集團的良性債權至少有1.2億元。如果巨人與銀行關係融洽,就憑自己的債權也能籌到1000萬。然而……有人說,正是史玉柱那種缺乏溝通的個性在關鍵時刻最終葬送了巨人集團。史玉柱一向不善交際,幾乎沒有什麼知心朋友。即便在鼎盛時期,每當要做重大決策,他都喜歡把自己關起來苦思冥想。史玉柱的一個部下評價他說,他最大的缺點是清高,最大的弱項是與人交往,最大的局限是零負債理論。

因為缺乏與媒體、與銀行、與社會公眾的積極有效的溝通,巨人終於倒下。史玉柱這個巨人的領導者,那時,在扮演聯絡人這一角色上太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