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章(1 / 3)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風日晴和,今天是玄燁的萬壽節,過了今天,他就六十歲了。他留了一小撮山羊胡須,和長長的辮子一樣,染上了銀霜。

他老了,卻不寂寞,何況今年六十華誕,他要過一個曠古爍今、最為盛大又不平凡的壽辰!

一整個三月,都是吉慶的日子,他宴請了千名來自五湖四海的為自己祝壽的同齡老人,共聚暢春園,共飲佳釀,共談心事,共同坐看四海寧靜、天下富足!

這些年,他平定三藩、統一台灣、治河南巡、三次親征、捍衛北疆、進兵安藏,終於,他創造了一個波瀾壯闊、天下太平的輝煌時代!

而在這條充滿荊棘的漫長道路上,有個人一直陪伴著他,不離不棄。

三月十八這天一大早,洛敏親自為他梳滿頭銀絲,穿上禮服。當他站在她麵前,儼然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花甲老人,可他是個快樂的老人,神采依舊年輕。

洛敏也老了,但是風韻猶存,這些年生活安逸,兒女不曾令她操心,到了晚年,竟也發福了。

他們對望一眼,眼裏充滿笑意與幸福,洛敏又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將他的著裝再三審視,確認無誤後,才催著他離開寢宮。

這一日,又是他忙碌的一天,可即便再累,他也不遺餘力地、歡欣鼓舞地祭廟,給太皇太後上香,然後乘著鑾駕,去往暢春園。

為慶祝活動搭置的彩棚,從西直門一路延伸到暢春園,長達二十裏,熱鬧非凡。更引人注目的是:玄燁布告天下耆老,凡年過六十五歲的老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師參加暢春園的聚宴。

這是他第一次舉辦如此隆重、排場龐大的萬壽慶典,不僅令同宴十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皇子皇孫以及宗室子孫出席為老人們執爵敬酒、分發食品,他本人亦是親自與八十歲以上的老者飲酒慰問,以示恩寵。

古往今來,如此盛宴還是第一次,玄燁高興之餘,在席間親提一首詩,名為《千叟宴》,從此以後,這場空前盛大、與民同樂、尊老愛幼的宴會便名為“千叟宴”,其盛況一時成為佳話。

在這天宴會結束時,玄燁因酣暢而微醺,竟在千名老臣麵前,宣布退位,並將皇位禪讓於當了三十八年太子的胤礽。

當聽到聖上旨意,眾人嘩然,紛紛下跪懇請聖上三思,卻又不敢直言聖上可能是酒後胡言。

玄燁雖然老了,也有些醉了,可是他的心十分清楚,當了五十二年的皇帝,大清的江山已經穩定太平,足以令他放心把這一切交給他的兒子,而他太累了,隻想在這之後作為太上皇,與自己心愛的人一同安享晚年,醉心田園。

他在暢春園中開辟了幾畝田地,耕耘收獲,將去年收割的稻米留存至今,又將新春收成的時令蔬菜命禦廚烹飪,擺在宴席間,瞧見他們吃著自己親手種的蔬菜稻米,玄燁滿足而幸福。

玄燁依舊是固執的,不顧老臣們再三勸阻,他們不是不愛戴太子,他們隻是舍不得他們的康熙皇帝。

最終,他們不再揚言反對,一個個老淚縱橫,抹淚遵照聖意,命他們的後輩忠心侍奉即將繼承大統的新帝。

一個月後,依舊是風和日麗的天,生春盎然,掃盡一切陰霾。黎明時分,諸王貝勒、文武百官全都身穿朝服等候著。五鼓,鑾儀使率官校到太和殿前陳設法駕鹵簿,千餘人組成的儀仗隊伍,從太和殿直排出天安門;樂部率和聲署陳設編鍾玉磬等大型樂器;儀製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賀表進殿內,陳設在左楹表案上;內閣中書奉筆硯陳設在右楹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