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和諧的家庭氣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社會離不開家庭和諧,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家是心靈的歇息地,家是生活的加油站,家是快樂的安樂窩。總之,家是經受挫折時最覺得溫暖的地方,家是我們釋放情懷的小舞台。
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一幅完美和諧的拚圖,夫妻相敬如賓,孩子活潑可愛,老人健康長壽,相處和睦,其樂融融,所以,學會製造和諧的家庭氣氛也是我們保證家庭幸福的重要一點。
事例
有個網友抱怨說:“我今年大二了,可我老媽還是會老管著我,這不算什麼,可鬱悶的是,每次打電話過來,大多都會弄得不愉快地掛電話。就比如說今天吧,因為考了計算機二級,她問我考得怎樣,我說不知道,很難說;之後她就以她慣常的口氣(就是感覺聽起來很煩,帶有責備的口吻)說:‘叫你暑假好好看,現在說不知道,就是沒底,說了你要把書看得滾瓜爛熟,考場上拿到題就要馬上會做才行……’類似這種事情還很多,總之她總是會把談話氣氛搞得很不愉快。”
“對我爸也是這樣,比如我爸做了什麼事情,跟她講了,然後她就會以責備的語氣說他怎麼怎麼不對,像誰誰誰肯定不會這樣……掛完電話弄得雙方心情都不好。雖然父母是好意,可是老是這樣弄得大家都心煩,導致我現在從不主動打電話回家,不然打了電話還吃力不討好,弄得大家心情都不愉快。”很多時候,其實我們也知道,家人嘛,不管怎樣總是為了我們好,可是當抱怨與責備成了家常便飯時,我們就多少有些受不了了。我們回家本來要的就是舒適與溫馨,這樣一來,回家反而更鬧心了。所以同時,那些能夠製造和諧氣氛,給家庭帶來歡樂的人自然也就成為了家裏的焦點。
提起“和諧家庭”,許多人可能會想到“不吵架”“互愛”等詞,然而,隻是“不吵架”“互愛”還不能成為真正的和諧家庭。那麼,什麼是“和諧家庭”呢?“和諧”應該有這樣兩層意思:第一,是從物質層麵來談的,從“和”來說,就是人人不愁溫飽、人人都有獲得物質財富的機會和權利;第二,“諧”,就是人人皆可享受精神世界的平等和自由。專家說,和諧家庭應該符合這樣的標準:有民主寬鬆的家庭氣氛,平等對話的協調模式,相互幫助的支持關係,親密溫馨的心理環境,以及健康進取的家庭取向。
30秒成為焦點之和諧家
1.應該互相理解。每個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在家庭中,寬宏是處理家務的“藝術精髓”,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埋怨。
2.要有寬容心。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這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處理矛盾的方法——應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發揚“難得糊塗”的精神。
3.要豁達開朗。樂觀向上的情緒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與內在修養程度,同時也是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以積極的心態善待他人,不僅能寬心自慰,更能給別人溫暖。
4.允許差異。家庭成員在一些問題上的認識不一致是常有的事。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庭成員之間,常常是發生糾紛也判不出輸贏。遇到各執己見時,不妨允許對方發表不同意見,做到“求同存異”,先平靜下來。換位思考更貼心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碰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個時候不少人總是滿腹牢騷,有許多怨言。工作中是如此,不順心的時候,和同事有紛爭的時候;家庭中也是如此,甚至有時會倚仗著在家庭中大家彼此不用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往往會有一些過激的語言或行動。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站到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常常會覺得大家都不容易,許多原本想不通的、覺得不盡如人意之處,往往會豁然開朗,於是就會多幾分理解,多幾分尊重。畢竟一家人,什麼矛盾是不能化解的呢?換位思考一下,你的氣消了,家人也會更充分地體會到你的貼心。
事例
一個男人厭倦了他每天出門工作而他的老婆卻整天待在家裏。他希望老婆能明白他每天是如何在外打拚的。於是他禱告祈求:“全能的主啊,我每天在外工作整整8小時,而我的老婆卻僅僅是待在屋裏,求你讓我和她的軀體調換一天吧。”主滿足了他的願望。
第二天一早,他醒來,當然,是作為一個女人。他起床,為他的另一半準備早點,叫醒孩子們,為他們穿上校服,喂早餐,裝好他們的午餐,然後開車送他們去學校,回到家,他挑出需要幹洗的衣物,送到幹洗店,回來的路上還順路去了銀行,然後去超市采購,回到家,放下東西,要繳清賬單、結算支票本。
當他打掃了貓盒,給狗洗完澡,已經是下午一點了。他匆忙地整理床鋪、洗衣服、給地毯吸塵、除塵、清掃、擦洗廚房的地板。然後衝往學校去接孩子們,回來的路上還同他們爭論了一番。他準備好點心和牛奶,督促孩子們做功課,然後架起燙衣板,一邊忙著,一邊看會兒電視。四點半的時候,他開始削土豆,清洗蔬菜做沙拉,給豬排粘上麵包屑,剝開那些新鮮的豆子,準備晚餐。吃完晚飯,他開始收拾廚房,打開洗碗機,疊好洗幹淨的衣物,給孩子們洗澡,送他們上床。
晚上九點,他已經撐不住了,然而,他的每日例行工作還沒結束。他爬上床,在那裏,還有人期待著他,他必須,而且不能有任何抱怨。
第二天一早,他一醒來就跪在床邊,向主祈求:“主啊,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我怎麼會傻到嫉妒我老婆能成天待在家裏?求你,哦,求求你,讓我們換回來吧!”人因為長期生活在一個環境裏,會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法,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