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唐詩地圖卷(1 / 3)

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唐詩中的長安

長安是唐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城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代國力強盛,首都長安與西域的往來非常頻繁。因此,長安居住著由於各種原因而遷來的西域人,他們帶來了本民族的服飾、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於是,胡服、胡帳、胡床、胡食、胡笛、胡舞在唐代的長安大為流行,到玄宗時代,長安胡化之風極盛。

在長安,由西域傳來的食品,被稱為“胡食”。據記載在唐代開元年間,連皇帝吃的禦膳及達官貴人們的飲食中,都必備胡食。胡食指燒餅、胡餅、畢羅。燒餅與今天的大同小異。胡餅是其上撒有胡麻(芝麻)的燒餅。畢羅就是今天中國新疆少數民族常吃的“抓飯”,唐代時集市上論斤賣,並且還要放蒜。長安城西北輔興坊有一家賣胡麻餅的小店,由於質高味美,名聞全城。詩人白居易從長安貶官到外地時,見到當地出產的胡麻餅,想起了輔興坊的小店,於是給友人寫了下麵的七絕。

寄胡餅與楊萬州

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俠,嚐看得似輔興無。

詩寫得很有趣,意思是:這兒的胡麻餅樣子學著首都長安,剛出爐的餅兒又脆又香。寄給你這個饞嘴的老楊,嚐嚐味道和輔興坊烙的是不是一樣。

長安最吸引人的“胡化”之食,要在哪裏可以吃到呢?這無疑要到西域胡人開的酒店中去尋找了。而胡人開的酒店中,除了有美味的胡食,還有美麗的胡姬賣酒。在唐代,專做買賣的西市及城東至遊覽勝地曲江一帶,就有很多這樣的酒店。店中或有胡姬賣酒,或有胡姬為酒宴唱歌及跳舞。詩人李白,就經常在這些胡人開的酒店中痛飲狂歡,我們可以看看他在兩首詩中的記述。

前有樽酒行二首(選一)

李白

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請若宜。

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堆紅。

胡姬貌如花, 當壚笑春風。

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這首詩的意思是:奏起那用龍門山綠桐做的琴(傳說龍門山的桐樹高百尺而無校,用以製琴極佳),玉壺中盛的美酒清澈見底。彈起琴來和你同飲,直唱到把紅的看成綠的(醉得顏色都看不清了),這樣才算是盡興。店中的胡姬貌美如花,帶著春風一樣的笑容給客人送酒。在那迷人的笑容中,你看她羅衣飄飄輕盈起舞。好朋友,你不喝醉了能走嗎?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唐詩中的長安(二)

繁榮昌盛的唐代,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跌入到了一個低穀期。長安,也隨著時代的衰頹,走進了一個陰暗的角落。充斥在這裏的不再是意氣風發的胡舞,不再是豪情萬丈地沉醉酒廬,而是日下的世風,猥瑣的人格。有詩為證:

題長安壁主人

張謂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這首詩,詩人用精警的語言,揭露了中唐以後的世態炎涼。世俗社會“友誼寶塔”完全建立在黃金的基礎上,沒有黃金這塊奠基石,馬上就會垮台。黃金成為衡量世人結交的砝碼:這邊黃金不多,那邊交情跟著不深。兩者恰好成正比例。詩的開頭兩句就是揭露出金錢對人情世態的“汙染”。

詩題中的長安壁主人,是典型的市儈人物。作為大唐帝國京都的長安,是中外交通的樞紐和對外貿易中心,“絲綢之路”的集散地。中唐以來,工商業,尤其是商業特別興盛。在繁榮熱鬧的長安東西兩市裏,聚集著形形色色的商品和各種奇珍異寶。黃金作為商品流通的手段,在這花花世界裏神通廣大。而長安又是全國政治中心,隨著朝政的腐敗,趨炎附勢,鑽營逐利的現象更為突出。所以,在封建社會裏,出現長安壁主人這類人物是並不奇怪的。

詩的後兩句:“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形象地勾畫出長安壁主人虛情假意的笑臉和冷漠無情的心。別看他口頭上暫時相許(“然諾”),隻不過是表麵上的敷衍應酬,根本談不上什麼友誼,他的心,像路人般冷淡。“悠悠”兩字,形容“行路心”,看似平淡,實很傳神,刻畫世情,入木三分。

文學是社會的一麵鏡子。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中唐社會世態人情的一個側麵。

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

唐詩中的鹹陽

鹹陽,是唐代另一個重要的城市。“鹹陽”從字麵解釋,“鹹”當全、都解,“陽”是陽麵、向陽之意。因為鹹陽位於九崾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而得名。

從曆史上說,鹹陽是秦朝的首都,人口近百萬,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秦始皇在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每滅亡一國,就命令繪下該國宮殿的圖樣,在鹹陽北的黃土高原上重新修建,當時叫做“六國宮殿”,總共有宮室145處,內藏從六國俘獲的鍾鼓及宮女等,據說有美女一萬人以上,可見其規模的龐大。唐代詩人詠鹹陽,總是離不開對這六國宮殿的懷戀。

鹹陽

李商隱

鹹陽宮殿邪嵯峨,六國樓台豔綺羅。

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

這首七絕的意思是:你看那鹹陽城內外宮闕密集高聳,六國宮殿多麼華麗,宮女們光豔照人。看來老天爺當時喝醉了,才使暴虐的秦國能滅亡了六國,這並不是因為秦國有山河之險地勢有利呀!

秦始皇雖然有了這麼多的宮殿,可是他的欲望沒有止境。在統一天下後,又修建工程更浩大的阿房宮,據說是連綿“三百餘裏……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在兩千多年前那種生產技術條件下,這些豪華宏偉的建築,不知耗費了多少勞力。一直到秦始皇死,阿房宮還未完成,秦二世繼續修建。

後來,楚霸王項羽進入鹹陽,放火燒秦宮殿,大火燒了三個多月,鹹陽所有壯麗的宮室,包括六國宮殿和阿房宮,全都化成了灰燼。解放後,在秦鹹陽遺址上(今陝西鹹陽東10公裏處)進行了發掘,其中第一號遺址推定原為鹹陽宮中的高台建築,根據發掘獲得的材料和曆史記載,已繪出了一號遺址建築中複原圖。

鹹陽城東樓

許 渾

一上高城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州。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到了漢朝,鹹陽改稱渭城,故唐詩中鹹陽和渭城,是指相同的地方。唐代詩人許渾,寫了這首七律,描述了在秋天傍晚,詩人登上唐代鹹陽城樓上遠眺時所見到的景色和由此生發的感慨。

此詩的詩題一作《鹹陽城西樓晚眺》。詩第三句的“閣”,據作者自注是:“(鹹陽城)南近稻溪,西對慈福寺閣。”這首詩的意思是:我登上高樓遠眺,望見這廣闊的郊野,引起無邊的愁思。那長著繁茂蘆葦楊柳的地方,真像我懷念的汀州。傍晚從溪水中升起雲霧,夕陽已照到慈福寺閣之後。大風在樓中飛旋,暴風雨即將來臨。歸巢的鳥兒落入秦朝的綠樹叢中,秋蟬在漢朝故宮的黃葉樹上悲鳴。我這個在旅途上做客的人,別再想那些秦漢滅亡的往事吧!一切都過去了,隻有那渭水依然向東流去。

上詩中的“山雨欲來風滿樓”是曆代傳誦的名句,常用以形容某種重大事件即將發生,而人們已感到了預兆。許渾寫詩據說愛用“水”字,這首詩也不例外。因此古代有人嘲笑他說:“許渾千首濕。”

大約在60多年之後的唐末,詩人韋莊在一個雨天再次登上鹹陽城樓,用一首七絕描述了他所見到的雨景。

登鹹陽縣樓望雨

韋 莊

亂雲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

盡日空蒙無所見,雁行斜去號聯聯。

此詩的意思是:形似怪獸的烏雲從山裏湧出,這渭河的平川上滿是輕風飄著細雨。一天都是霧蒙蒙的在樓上什麼也看不見,隻有排成人字的大雁斜著向前飛去。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唐詩中的鹹陽(二)

在長安與鹹陽之間,橫著一條渭水,渭水上有橋,即渭橋。由於長安、鹹陽間來往的行人必須經過此橋,故渭橋在唐代是很著名的。唐詩中也經常提到。例如在詩人杜甫的名作《兵車行》中,有著“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的句子,鹹陽橋即渭橋。詩人李白在一首描寫軍隊西征的五言詩中,也提到了渭橋。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漢武帝時的協律都尉李延年,造有樂府詩題《出塞》、《入塞》,多半寫邊塞上的戰事。唐代《塞上曲》、《塞下曲》,皆由此而來。上詩的意思是:駿馬快似狂風,揮動鞭子過渭橋奔赴邊塞。帶著弓矢向漢家的月亮告辭,羽箭飛舞大敗那天之驕子的入侵者。戰爭結束了,軍隊調離,那象征兵事的客星白色光芒已經暗淡。軍營空了,像海霧一樣的戰爭氣氛也逐漸消散。獲得勝利歸來,皇帝命令在麒麟閣上畫功臣像,隻畫了主將嫖姚校尉霍去病一人,小小的士兵們哪裏輪得上呢!

鹹 陽 值 雨

溫庭筠

鹹陽橋上雨打懸,萬點空蒙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晚雲將入嶽陽天。

唐代詩人溫庭筠,一次在鹹陽遇到了一場雨,詩人在高樓上遠眺鹹陽橋頭的雨景,寫了這首七絕。

此詩的意思是:鹹陽橋上急雨如簾,懸掛在半空,在萬點雨珠中江上一片迷蒙,釣魚船在雨中若隱若現。這真像春天洞庭湖上的水色,被傍晚的浮雲帶著,飄到了嶽陽的上空。

鹹陽懷古

劉滄

經過此地無窮事,一望淒然感廢興。

渭水故都秦二世,鹹原秋草漢諸陵。

天空絕塞聞邊雁,葉盡孤村見夜燈。

風景蒼蒼多少恨,寒山半出白雲層。

唐宣宗時詩人劉滄,在一年深秋經過鹹陽,追憶往事,寫了這首七律。

這首詩的意思是:鹹陽這塊古老的土地經曆過多少重大事件啊!眺望平川回想往事,曆代的興亡湧上心頭,使人不禁感到悲淒。這渭水邊的城市是秦二世的故都,鹹陽原上的秋草叢中,埋葬著西漢當年不可一世的九位皇帝。空中飛過由遙遠邊塞回歸的大雁,荒涼的村子裏樹葉已經落盡,露出了茅屋裏的燈光。時光流逝風景依舊,給人帶來多少愁恨。你看那遠處的山峰,已半露在白雲之外。

少年行 (其三)

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鹹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唐詩人令狐楚,寫有四首七絕《少年行》,其中第三首表明,鹹陽是從軍赴邊塞戰士西去的必經之地。

此詩的意思是:弓背明似晚霞,寶劍亮白如霜,在這肅殺的秋風中,騎馬出鹹陽西赴邊塞。這次從軍不收複淪陷在吐蕃手中的河湟地區,我絕對不回頭望自己的家鄉。

半夜火未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唐詩中的賀蘭山

除了繁華的城市,唐代還有很多軍事要地。賀蘭山是兵家必爭的險要地區之一。在唐代,這裏是經常用重兵戍守的邊疆。唐代的詩人們,熱情地詠唱著這個地區的風光和戰鬥生活。

唐末詩人盧汝弼,寫了一組四首七絕《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中第四首是: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選一)

盧汝弼

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

半夜火未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此詩的意思是:冬天的寒風卷起白雪,吹透了戰士身上的刀傷。在那長城下水津中飲馬,水加倍寒冷。半夜傳來了報警的烽火,知道有敵人入侵了,大家一齊集中守衛賀蘭山。

賀蘭山的東麵,有一個軍事重鎮,鹽州。它是唐德宗貞元年間,由皇帝親自下命令建造的。城修好後,對於鞏固邊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約20年後,詩人白居易在他寫的一組《新樂府》詩中,有一首《城鹽州》,就讚美了建城決策的正確,以及城修好後所起的重大作用。

城鹽州

美聖謨而誚邊將也

白居易

城鹽州,城鹽州,城在五原原上頭。

蕃東節度缽闡布,忽見新城當要路。

金鳥飛傳讚普聞,建牙傳箭集群臣。

君臣赬麵有憂色,皆言勿謂唐無人。

自築鹽州十餘載,左衽氈裘不犯塞。

晝牧牛羊夜捉生,長去新城百裏外。

諸邊急警勞戍人,唯此一道無煙塵。

靈夏潛安誰複辨,秦原暗通何處見。

鄜州驛路好馬來,長安藥肆黃蓍賤。

城鹽州,鹽州未城天子憂 。

德宗按圖自定計,非關將略與廟謀。

吾聞高宗中宗世,北虜猖狂最難製。

韓公創築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漢兵。

東西亙絕數千裏,耳冷不聞胡馬聲。

如今邊將非無策,心笑韓公築城壁。

相看養寇為身謀,各握強兵固恩澤。

願分今日邊將恩,褒贈韓公封子孫。

誰能將此鹽州曲,翻作歌詞聞至尊。

這首詩的副題“美聖謨而誚邊將也”意為:讚美德宗皇帝的英明決策,諷刺現在守邊的將領們各懷私心,擁兵自重。鹽城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鹹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

唐詩中的陰山

唐代另一個著名的邊塞要地,是陰山地區。唐代在此置有豐州(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臨河東)。陰山地區自古代起,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生活聚居的地方。這裏草原廣闊,水草茂盛,牛羊肥壯。北齊時著名的《敕勒歌》,描述的就是陰山下的景色: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中唐時的詩人李紳先作《陰山道》一詩,評論了唐朝廷用大量絲綢與回紇換馬匹的弊政,元稹《新樂府》中,有一首《陰山道》和之。白居易在讀了李紳和元稹的《陰山道》後,深感此事對唐王朝關係重大,也和作了一首,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陰 山 道

白居易

疾貪虜也

陰山道,陰山道,紇邏敦肥水泉好。

每至戎人送馬時,道旁千裏無纖草。

草盡泉枯馬病贏,飛龍但印骨與皮。

五十匹縑易一匹,縑去馬來無了日。

養無所用去非宜,每歲死傷十六七。

縑絲不足女工苦,疏織短截充匹數。

藕絲蛛網三丈餘,回紇訴稱無用處。

鹹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

元和二年下新敕,內出全帛酬馬直。

仍詔江淮馬價縑,從此不令疏短織。

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授金銀與縑彩;

誰知黠虜啟貪心,明年馬來多一倍!

縑漸好,馬漸多,陰山虜,奈爾何!

唐代在安史之亂時,朝廷曾向回紇借兵打擊叛軍。自此以後,回紇自恃有功,驕橫非常。從唐肅宗乾元年間起(公元758年始),回紇多次派遣使者要求用馬換唐朝廷的絹(一說是縑,縑比絹質量差一些),一匹馬換絹40匹,而送來的馬一來就是幾萬匹。回紇人因為有大利可圖,經常強迫唐朝廷進行這種交易,而唐朝廷得了這麼多的馬沒有用處,變成了負擔,於是唐官府就用質量低劣的絲織品(稀如蛛網,長僅三丈)去充數。回紇人通過公主向皇帝告狀,便發生了像上麵白居易詩中所說的以內府金銀償馬值的事。三位詩人,關心同一件大事,以同題詩討論之,從這裏可以見到唐代詩人的家國之心,也可以看出陰山的特殊戰略地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詩中的陰山(二)

陰山,因為是軍事要地,所以它的故事總是和邊塞戰爭相關。唐代的詩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著邊塞的戰爭,以不同的心情,體味著戰爭中的人情世故。

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十一年至十五年間,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到邊塞地區從軍,到過蕭關、臨洮、玉門關甚至中亞細亞的碎葉城。由於這一階段的戎旅生活,使他有了邊塞地區的真實感受,從而寫出了一些邊塞詩中的傑作。

出 塞(選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是樂府的舊題。此詩的意思是:今天的關塞和照耀的明月,都是秦漢時的故物。跋涉萬裏來邊疆戍守的將士們,長年不能返回家鄉。如果有著像漢代鎮守盧龍城的飛將軍李廣一樣的將軍守衛邊境,那絕對不會讓胡人的騎兵再越過陰山來入侵了。

胡 笳 曲

無名氏

月明星稀霜滿野,氈車夜宿陰山下。

漢家自失李將軍,單於公然來牧馬。

一年深秋,一位無名詩人寫了一首與王昌齡的《出塞》寫法相反的七絕《胡笳曲》。

上詩後兩句的實際意思是:古代有飛將軍李廣這樣威震匈奴的大將,使敵人不敢南下牧馬。而現在呢?由於將帥無能,敵人竟公開南下入侵了。此詩與王昌齡的《出塞》寫法一正一反,王詩從正麵寫,如有飛將軍在,胡馬不敢過陰山;此詩從反麵寫,由於失去了飛將軍,胡人公然南下牧馬了。

上麵這兩首七絕,都是慨歎鎮守邊塞不得其人。中唐詩人戴叔倫,在他寫的七絕《塞上曲》中,則反映了戰士們踴躍從軍作戰的英雄氣概。

塞 上 曲

戴叔倫

漢家旗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付須生入玉門關。

這首七絕寫得可謂威武豪壯,頭一句是軍威之盛,第二句是戰士們要徹底幹淨消滅敵人的決心。第四句用了一個漢代的故事:漢朝著名的英雄人物班超,年輕時投筆從戎,在當時的西域工作數十年,立下了巨大的功勳。班超晚年因為思念故鄉,於是上書朝廷,希望能“生入玉門關”,能從西域歸來返回故鄉。在戴叔倫這首詩中,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將士們為了保衛國家,已下定了決心,不作再次生入玉門關的打算了。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詩人李益的七絕名篇《夜上受降城聞笛》,是他從軍到陰山地區,在受降城時所寫。

另一七絕《暮過回樂烽》,大約寫於同時:

暮過回樂烽

李 益

烽火高飛百尺台,黃昏遙自磧西來。

昔時征戰回應樂,今日從軍樂未回。

在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是在武則天年間朔方軍總管張仁願所建,目的是抵禦突厥的進犯。東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市西;西受降城在烏拉牧中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在李益從軍的時代,所防的敵人主要是吐蕃,吐蕃的軍隊都是從西麵入侵,故西受降城首當其衝。由上麵這兩首七絕可知,回樂烽是西受降城郊的烽火台之一。

馬係千年樹,旌懸九月霜

唐詩中的隴右

陰山、賀蘭山而外,隴右,即隴山以西地區,也是戰爭不斷的邊塞。行人由長安出發到隴右後,隻見自然景色,各種氣氛都有巨大變化,正像唐代詩人王涯在一首五絕中所寫的:

隴 上 行

王 涯

負羽到邊州,鳴笳度隴頭。

雲黃知塞近,草白見邊秋。

進入隴右地區後,遇到的第一個大城鎮是秦州(今甘肅天水)。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曾旅居於此,並寫下了著名的《秦州雜詩二十首》。再向西可到蘭州(唐代又名金城)和鄯州。在這一帶,包括有軍事重鎮臨洮、河西九曲及西海(今青海湖)和岷山,它們在唐初都屬於強大的吐穀渾。唐高宗龍朔年間,吐穀渾被吐蕃所滅,於是這一帶成為唐王朝與吐蕃國經常交戰的地方。

隴山,即大盤山的南段,亦名隴阪、隴坻、隴首。古代交通不便,往來艱難。人們由於從軍戍邊、經商或官員出差、赴任等,從繁華的內地沿絲綢之路西來。越過隴山後,滿目是異樣的邊塞景色,荒涼單調,生活漂泊不定,氣候寒冷,物資缺乏,自然而然的,這些旅人會強烈地思念家鄉。

陳代的陳叔寶和江總,各有樂府詩《隴頭水》一首。唐代詩人,喜歡用《隴頭水》樂府舊題寫詩:

隴頭水

盧照鄰

隴阪高無極,征人一望鄉。

關河別去水,沙塞斷歸腸。

馬係千年樹,旌懸九月霜。

從來共嗚咽,皆是為勤王。

隴 頭 水

沈佺期

隴山飛落葉,隴雁度寒天。

愁見三秋水,分為兩地泉。

西流入羌郡,東下向秦川。

征客重回首,肝腸空自憐。

隴頭水(節錄)

王 建

隴水何年隴頭別,不在山中亦嗚咽。

征人塞耳馬不行,未到隴頭聞水聲。

謂是西流入蒲海,還聞北海繞龍城。

隴 頭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