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唐詩中的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祖李淵第二子,是唐代的第二個皇帝。在隋末農民起義中立下卓著功勳,為唐朝的建立作出過巨大貢獻。後經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廟號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貞觀盛世”,為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全麵繁榮奠定了基礎。在詩歌方麵,唐太宗的作品主要繼承了六朝的風格,是前代詩歌向初唐詩歌轉化階段的代表。

賦得殘菊

唐太宗

階蘭凝曙①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晞②晚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雕輕翠,圓花飛碎黃。

還持今歲色,複結後年芳。

【注釋】

①曙:早晨。 ②晞:晾幹。

公元618年,隋代門閥貴族李淵父子借助農民起義的力量,滅亡了隋朝,重新統一了中國,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誕生了。唐帝國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疆域遼闊,南到越南南部和南海,北至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湖上遊,西北到裏海,東北到日本海,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多個民族統一在唐王朝強大的政權之下。唐帝國政治、軍事的強大保證了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此背景下,唐詩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瑰寶之一。

李淵建立了唐朝,成為唐朝的第一個皇帝,史稱唐高祖。九年後,他戰功赫赫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奪得帝位,史稱唐太宗。唐太宗是曆史上著名的明君,為唐朝的強盛和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唐太宗本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愛好音樂、書法,也喜歡創作詩歌。他手下的大臣也不乏作詩的能手,我們今天講初唐的詩歌,就從唐太宗講起。

令人驚奇的是,像唐太宗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寫出來的詩居然婉約感傷,全無大丈夫之氣,比如上麵這首《賦得殘菊》,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誰會想到這是唐太宗的作品呢?唐太宗寫這樣的詩,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愛好,更是受到齊梁以來詩歌傳統審美觀念的影響。勇於開拓進取的唐太宗,在詩歌上卻對傳統勢力妥協了。

唐太宗寫這種柔媚的詩,不要說我們今天的人看來奇怪,就連當時的人也看不下去了,唐太宗有一個大臣叫魏徵,是出了名的敢於直諫的忠臣,唐太宗對魏徵也非常器重,有一次,魏徵給唐太宗進諫說:

“陛下身為一國之君,統治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應該寫一些雄壯慷慨的詩鼓舞人心,或者寫一些端莊典雅的詩教化民眾,不要再寫這樣柔媚哀婉的詩了。一國之君寫出這樣的詩是不祥之兆啊,過去的陳後主、隋煬帝都是因為這樣的詩亡國的。”

以從諫如流著稱的唐太宗這次卻沒有采納魏徵的建議,他笑著對魏徵說:

“寫詩不過是抒發自己的性情,玩玩罷了,跟治理國家有什麼關係呢?陳後主、隋煬帝亡了國,是他們自己沒治理好國家的緣故,不是詩的緣故。”

果然,唐太宗終於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詩不是亡國的原因,一個詩風婉約的詩人也是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的。

悼魏徵

唐太宗

勁條逢霜摧美質,

台星失位夭良臣①。

唯當掩泣雲台②上,

空對餘形無複人。

【注釋】

①良臣:忠良的大臣,指魏徵。 ②雲台:指淩煙閣。

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隻有28歲。他害怕重蹈隋煬帝滅亡的覆轍,問身邊的大臣魏徵,怎樣才能當一個英明的皇帝?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覺得這話很有道理,就鼓勵君臣直率地向他提意見。

大臣中,數魏徵的直諫最突出。他經常在大臣麵前指出唐太宗的過失,並且據理力爭,他先後上書建議二百多件事情,大都講得很有道理,為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作出了不小貢獻。

不幸,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非常傷心,他對侍臣說:“銅做的鏡子,可以讓人照著整理衣冠;用曆史做的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為鏡子,可以認識自己的正確和錯誤。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啊。”一天,唐太宗又登上繪有開國功臣畫像的淩煙閣,默默地望著魏徵的遺像,喃喃地吟詠出《悼魏徵》這首詩,表達對魏徵的懷念之情。

賜蕭瑀①

唐太宗

疾風知勁草②,

板蕩識誠臣③。

勇夫安識義,

智者必懷仁。

【注釋】

①蕭瑀:隋朝官員,後歸唐。

②疾風:猛烈的大風。

③板蕩:指社會動蕩不安。

在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世民能力最強,作戰最勇敢,立下的功勞最大,在大臣和人民中間的威信也最高。但是,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按照封建的皇位繼承傳統,李世民不能繼承皇位,而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繼承人。這樣,李淵當上皇帝後,李建成被擁立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李建成雖然做了太子,卻仍然忌恨二弟李世民的才幹,所以勾結三弟齊王李元吉,在李淵麵前,極力誣陷秦王李世民,總希望置李世民於死地。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淵終於聽信讒言,打算懲處秦王。這時,宰相蕭瑀出麵,據理力勸,才使李淵打消了這個念頭。不久,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帶領部下,殺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李淵獲悉後大驚失色。這時,又是蕭瑀主持正義,建議李淵把國事交給秦王,立秦王為太子。李淵采納了他的意見。兩個月後,唐高祖讓位給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史稱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蕭瑀仍為宰相,但由於他性情剛直,與房玄齡、魏徵等大臣都合不來。三年後,唐太宗隻得讓他改任太子太傅。然而,蕭瑀卻毫無怨言,他輔導太子十分盡職。五年後,太子學業大有長進。於是,唐太宗召見蕭瑀,封他為“特進”(一種榮譽官位),並親筆書寫了《賜蕭瑀》這首詩送給他。

秦王破陣樂

無名氏

受律①辭元首,

相將討叛臣。

鹹歌②破陣樂,

共賞太平人。

【注釋】

①受律:接受任務或命令。

②鹹歌:高唱凱歌。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天,秦王李世民奉令討伐擁兵割據的劉武周。他率領軍隊,從龍門渡過黃河,在河東諸州(今山西省境內),與叛軍交鋒。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大獲全勝。軍中一位文人為慶祝勝利,寫下了《秦王破陣樂》這首詩。大意是:

秦王帶領我們告辭了元首,一起去討伐叛變的賊臣。我們打破了敵陣,高唱勝利凱歌,共享天下太平。

接著,有人給這首詩譜了曲,在軍營中傳唱開來。

秦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後,又親自設計了一個《破陣樂舞》。由100多名樂工,披銀甲、執劍戟,在舞台上引吭高歌,縱橫劈刺,威武雄壯。後來,這首反映初唐生氣勃勃的《秦王破陣樂》很快傳到了日本、印度等國。直到今天,日本還保存著古代傳抄的《秦王破陣樂》的琵琶曲譜,但在我國卻已經失傳了。

進太宗詩

徐惠妃

朝①來臨②鏡台,

妝罷暫徘徊。

千金始一笑,

一召③詎④能來?

【注釋】

①朝:清晨。②臨:靠近,坐在。③召:詔書。④詎:豈,怎麼。

唐太宗時,有一戶姓徐的讀書人家有一個女兒,從小聰明伶俐,七歲就能作詩。後來這個女孩長到十四五歲的時候,出落得更加美麗動人,才華出眾。連唐太宗也聽說了她,於是把她召進宮來,封為才人。很快又把她封為“惠妃”。唐太宗本人也非常愛好文藝,因為徐惠妃擅長作詩,所以非常喜歡她。徐惠妃知書達理,常常婉轉地對唐太宗提出規勸。

一天,唐太宗下詔,要徐惠妃馬上進宮伴駕。誰知等了很久,還不見徐惠妃的影子,唐太宗龍顏大怒。這時,徐惠妃慢吞吞地走了進來,沒有等皇上開口,就呈上了自己剛寫的一首小詩。唐太宗細讀徐惠妃的詩,原來她告訴皇上:自己一早就起來梳妝打扮,隨時準備見陛下。可是打扮好了之後,卻又徘徊不前了。陛下,你可曾想過,千金才能買得美人的一笑,你怎能下一道詔書就讓人輕易到來呢?原來,當時唐太宗初得天下,急需人才,正在頒旨招納各方賢士。徐惠妃借唐太宗召見自己一事,規勸唐太宗招納人才一定要心誠,不能光下一道詔書了事。唐太宗本來極為信任徐惠妃,見她詩中有話,想起眼下自己正在下詔招賢納士,可各種配套措施還沒有跟上,徐惠妃遲來正是在向自己進諫呀!他不由轉怒為喜,與徐惠妃一起談論起招攬天下良才的事。後來,唐太宗采取各種措施任用賢才,成了我國一代開明君主。

詠烏

李義府

日裏颺朝采②,

琴中伴夜啼。

上林③如許樹,

不借一枝棲④。

【注釋】

①烏:鳥名,烏鴉。 ②日裏颺朝采:朝陽呈現耀眼的光彩。

③上林:苑名,為皇家苑圃。④棲:鳥類歇息。

李義府八歲的時候,被人評為神童推薦給唐太宗。唐太宗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留在宮中,讓他學習深造。

一天,唐太宗帶著李義府到上林苑去打獵。這裏是皇家公園,林木遮天,百鳥群飛。不一會兒,李義府就拿著一隻獵獲的烏鴉,氣喘籲籲地跑到唐太宗麵前。唐太宗見了笑著說:“打一隻鳥兒算什麼,你還得以烏鴉為題寫一首詩呀!”

李義府一聽,望著手中正在掙紮的烏鴉,隨口吟出了上麵的《詠烏》。意思是說,你就是神話裏太陽中的三足鳥吧,早晨,你光芒四射,燒紅了半邊天空。夜裏,你隨著琴聲啼叫。這上林苑中有許多高大的樹木,可就是不能借一根樹枝讓你停歇呀!

這首詩打動了唐太宗,他撫摸著李義府的頭說:“借,借,我還要借一棵大樹給它停歇哩!”說完,隨手將烏鴉放了。

千裏送鵝毛

緬伯高

天鵝貢唐朝,山高路又遠。

陝西境失寶,倒地哭號專。

上覆唐天子,請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

唐代貞觀年間。

一次,回紇王派緬伯高到唐朝京城長安,給唐太宗進貢一隻稀有的大天鵝。時值盛夏,緬伯高怕把天鵝熱死,經常在有水的地方停下來,給它洗澡降溫。

這天,緬伯高走到陝西境內的一個小湖旁,他照例給天鵝洗澡。不料,他一鬆手,天鵝突然展翅飛走,隻留下一片鵝毛。

緬伯高痛哭一場,隻好硬著頭皮把這片鵝毛送進長安,並附詩一首獻給唐太宗。

詩中寫道:我們把天鵝進貢給唐朝,這一道山高路遠。沒想到走到陝西境內,竟把這寶貝給丟了,急得我倒在地上大哭。隻好上奏唐朝天子,求您饒了我緬伯高吧。我走了一千裏,給您送來一片鵝毛,禮是輕了點,可這份情意重啊。

唐太宗見了鵝毛和詩,十分高興地說:“好一個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啊!”他不但沒有責備使者,反而重重地給予獎賞,把這片珍貴的鵝毛收藏起來。

唐太宗詩騙《蘭亭集序》

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下旨重金購買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結果得到了不少王羲之的墨寶,可是,傳說中最精彩的《蘭亭集序》卻沒有購得。

經過多方打聽,唐太宗知道王羲之本人對《蘭亭集序》也極為珍視,將其作為傳家寶已傳到他的第七代孫僧人智永手裏。智永圓寂後,把《蘭亭集序》交給了弟子辯才保存。

為了這件事,唐太宗三次把辯才召到長安,出重賞要他把《蘭亭集序》貢獻出來。辯才一直推說在戰亂中早已丟失了。唐太宗無奈,隻好讓辯才回到他做住持的越州(今紹興)永欽寺。一天,永欽寺中來了位窮書生,他沿著廟裏的長廊觀看壁畫。

辯才見這書生觀畫已到了入神的地步,便上前問道:“先生是哪裏人?到此幹什麼?”

書生說:“我乃一介落魄書生,從長安帶了些蠶種來此地賣,順便到寺裏來看看。”

辯才見這位書生雖衣衫破舊,但話語謙和,舉手投足均氣質不凡,加上交談得十分投機,就請他到禪房裏入坐論道。兩人一起談論詩文曆史,又一同下棋彈琴。辯才遇到知音,心裏很高興,就留書生在寺院住下。

過了些時日,辯才自釀的酒開缸了,他請書生來品嚐。酒酣時,兩人高興,便分韻賦詩。辯才摸了一個“來”字韻,吟道:

初釀一缸開,新知萬裏來。披雲同落寂,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風長旋雁哀。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燃灰?

書生聽辯才把他自己比喻為疾風中飛過的悲鳴的大雁,感到慰藉。他摸到一個“招”字韻,也吟詩道: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酒蟻傾還泛,心猿躁似調。誰憐失群雁,長苦業風飄。

辯才聽到書生表明心跡,說兩人雖天各一方,但很快成了舊交老友。像酒中渣滓倒掉又從杯中浮起,他那不安定的心像是平靜下來了。他也是離群的孤雁,常常遭受著疾風的吹打。

通過詠詩表心跡,兩人的心靈完全溝通了。辯才欣喜異常,相見恨晚。臨到分別時,辯才要書生以後經常來。

從此,書生常到寺裏來,同辯才飲酒作樂,談論詩文。有一次,談起了書法,書生說:“我學過二王的仙跡,隨身帶了幾幅他們的墨跡。”

辯才說:“快取出來,讓我欣賞一下。”

書生解囊,取出了幾幅二王的墨寶。

辯才仔細看過,說:“這雖是真墨跡,可不是他寫得最好的!”

書生說:“我知道《蘭亭集序》堪稱神品,但我今生怕是無緣得見了。”接著,他長籲短歎。

辯才說:“我這裏有《蘭亭集序》,可一飽眼福。”

書生笑了笑,說:“經過這麼多年的戰亂,《蘭亭集序》的真跡早已失落。你是在安慰我吧!即便有,也是贗品。”

“不。”辯才加重語氣說,“我師父乃二王嫡親後人,這傳家寶是他臨終時親手交給我的。明天,你沐浴焚香前來一觀。”

第二天,書生沐浴而來。辯才從一個密封的匣子內取出了珍貴的《蘭亭集序》。

書生看了看,故意挑毛病說是假的,辯才為此還爭論了一番。他見說服不了書生,就讓書生把《蘭亭集序》和二王其他的墨跡仔細對照。

不久,辯才有事出門,書生一個人潛入他的書房中,把《蘭亭集序》拿走了。他到了越州衙門,立即把辯才召來說明此事,並從懷裏掏出聖旨當即開讀。

辯才聽後才知道,這個書生是禦史蕭翼裝扮的,奉唐太宗的旨意來計取《蘭亭集序》。

辯才想到蕭翼表明心跡詠詩目的在於騙帖,追悔莫及,無奈聖上旨意無可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