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一般性考察,在談判口才中常用的邏輯方法主要有以下種類:
區別法
區別法是通過強調兩種事物之間的差別,來推卸責任或拒絕對方的一種方法。例如:
著名英國作家狄更斯很喜歡釣魚。有一次,他在江邊釣魚,忽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他問狄更斯:“你是不是在釣魚?”狄更斯說:“今天真倒黴,釣了大半天,連一條魚都沒有釣到。可昨天卻不然,也是在這個地方,不一會我就釣到了十五條魚。”陌生人接著說:“我是專門在這條江上抓釣魚的人的。凡是在這條江上釣魚的都要接受罰款,你既然承認在釣魚,那你就交錢吧,說著便掏出了罰款收據。狄更斯一看真的要罰款,便反問了一句:“那麼你知道我是誰嗎?”陌生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問話弄得莫名其妙。狄更斯接著說:“我是作家狄更斯,你要知道,虛構故事就是我的職業。”陌生人聽說是大作家狄更斯,便會意地一笑,收起了罰款收據。
狄更斯巧妙地應用三段論推理的第二個,將“虛構的故事”與事實區別開來,擺脫了被罰的窘境。在實際談判過程中,區別法也是被大量運用的一種方法。
A供銷社儲運公司車隊為B製藥廠承運藥品,當運藥車行駛到中途時,因車前輪脫落,造成翻車事故,死亡兩人,重傷二人。製藥廠再三向A車隊索賠,A車隊以不可抗力事件為由拒絕賠款。製藥廠向法院起訴。法院判決為:不可抗力事件是指當事人不能預見、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車輪脫落並非不可避免。所以,翻車事故並非不可抗力事件。
法院的判斷正是用邏輯推理中的區別法判處車隊應賠償藥廠損失,結束了這場談判。
喻證法
同類相比為類比,異類相比為比喻。它們的共同性質都是說明而非證明。類比表現為兩類事物有一係列相似或相同屬性,從中推出另一性質也相似;比喻一般表現為兩個事物有某種相似或神似。
《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爾,在當雜誌編輯時,收到一封信,信上說:“你退回我的小說,我知道你並沒有把它讀完,因為我故意把其中的幾頁稿紙粘在一起,您並沒有把它拆開,您這樣做是很不好的。”
柯南道爾回信說:“如果你吃雞蛋時,咬了一口,知道它是變味了,那你大可不必把它吃完。”
柯南道爾在這裏運用了比喻推理的方法,將一處複雜而又難於說清的道理,作了形象、生動、簡明而又深刻的闡述,這正是比喻推理的優越性所在。
世界著名航海學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一次宴會上有人說:“你發現了新大陸,但我看不出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任何人都可以發現,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哥倫布聽後沒有吭聲,伸手從盤中取出一個雞蛋,對眾人說:“先生們,你們當中哪一位可以把這個雞蛋豎立起來?”
在座的人迷惑不解,輪流嚐試,無一人成功。於是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哥倫布接過雞蛋,小心地將一頭的蛋殼敲破,便把雞蛋立了起來,他掃視了一眼,平靜地說:“先生們,還有什麼比這更容易的呢?可你們卻說是不可能的,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在有人做過了以後。”
哥倫布對於別人的非難並沒有進行直接答辯,而是巧妙地運用了一個豎雞蛋的比喻進行駁難,說明了新發現與新發明的先導作用,致使滿座為之傾倒。化深奧為淺顯,這也是比喻推理的一大特點。類比推理在談判中往往也具有同樣的魅力。
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是個很高傲的人,1961年訪華期間觀看戲劇《穆桂英掛帥》,他不以為然地說:“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也不是真正的女人,怎麼可以讓女人當元帥呢?”
中國陪同人員機敏地說:“英國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們的體製,女王是英國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
中國陪同人員使用類推歸謬法,進行了巧妙的駁難,並說服了對方。類證法確實具有神奇的說服作用,它被廣泛地應用於各種談判之中。
淘汰法
淘汰法是對可供選擇的幾種情況進行權衡,即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故又稱選優法。
作為買主你在確定談判對手的時候,可以“貨比三家”,淘汰那些價格較貴、質量較差的賣主,而選擇價廉物美的賣主與其進行談判。
又如,賣方可能根據你的購買數量提出幾種價格。如果購買100台,每台售價為800元,如果購買50台,每台售價為825元;如果購買10台以下,每台售價850元;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再如:
有人問哲學家狄奧佛拉斯塔:“在交際場合中一言不發好不好?”
哲學家回答:“如果你是個傻子,那麼一言不發是最聰明的;如果你是個聰明人,一言不發則是最愚蠢的了。”
哲學家的意思是說你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自己是否發言。這即為選優法。
條件法
條件法是根據條件與結果之間的聯係作出推斷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