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露;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躁。
譯文: 身居低窪處,才知道攀登高處的危險,身在陰暗處,才知道光亮會刺眼睛;心情保持寧靜,才知道奔波的辛苦,心性保持沉默,才知道言語過多所帶來的煩躁。
身居高位者,不從高位跌落,不會領悟居高的險惡;鋒芒太露的人,不吃虧受挫,不會領悟韜光養晦的好處;四處奔波的人,不累得筋疲力盡,不會領悟悠閑自在的樂趣;口若懸河的人,不言三語四,不會領悟言多必失的道理。做人的道理雖淺顯,可是知易行難,不經過親身的曆驗,未必就真的能弄個明白。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出口成章,被譽為:“有李太白之風流,勝曹子建之敏捷。”蘇東坡官拜翰林學士,在宰相王安石門下做事。王安石很器重他的才能,然而,蘇軾自恃聰明,常常出言多有譏誚之意。[A207]
一次,王安石與他作解字遊戲,論及坡字,坡字從土從皮,於是王安石認為“坡乃土之皮”。蘇東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就是水之骨了。”王安石心中不悅。
又一次,王安石與蘇東坡談及鯢字,鯢字從魚從兒,合起來便是魚的兒子的意思。蘇東坡又調侃說:“鳩可作九鳥解,毛詩上說: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就是說鳩有七個孩子,加上父母兩個,不就是九隻鳥嗎?”王安石聽了不再發話,但心中對蘇東坡非常反感。
蘇東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滿回京。想當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貶的結局,這次回來應投門拜見才是。於是,便往宰相府來。此時,王安石正在午睡,書僮便將蘇軾迎入東書房等候。
蘇軾閑坐無事,見硯下有一方素箋,原來是王安石兩句未完詩稿,題是詠菊。蘇東坡不由笑道:“想當年我在京為官時,他寫出數千言,也不假思索。三年後,正是江郎才盡,起了兩句頭便續不下去了。”把這兩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呀,原來連這兩句詩都是不通的。”
詩是這樣寫的:“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在蘇東坡看來,西風盛行於秋,而菊花在深秋盛開,最能耐久,隨你焦幹枯爛,卻不會落瓣。
一念及此,蘇東坡按捺不住,依韻添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待寫下後,又想如此搶白宰相,隻怕又會惹來麻煩,若把詩稿撕了,不成體統。左思右想,都覺不妥,便將詩稿放回原處,告辭回去了。
王安石看到蘇東坡續的詩,笑了笑,接著寫起奏章,他建議皇上讓蘇東坡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皇帝批準了。第二天,皇上降詔,貶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A208]
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將近一年,轉眼便已深秋,一日忽然起了大風,風息之後,後園菊花棚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東坡一時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此時方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對友人道:“小弟被貶,隻以為宰相是公報私仇。誰知是我的錯了。切記啊,不可輕易譏笑人,正所謂經一事長一智呀。”
蘇東坡乃一代文豪,詩詞歌賦,都有佳作傳世,隻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多次被王安石所屈,從此再也不敢輕易譏誚他人。王安石終愛其才,又恢複了他的翰林學士之位。
這個故事記載在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裏,馮夢龍說:“海鱉曾欺井內蛙,大鵬張翅繞天涯。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這四句詩奉勸世人虛己下人,勿得自滿。聰明不可用盡,見不盡者,天下之事;讀不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寧可懵懂而聰明,不可聰明而懵懂。”
聰明人分兩種,一種是聰明在外,一種是聰明在內。真正讓人佩服的是聰明在內的人。人都該低調點一些,不要處處都顯得自己聰明無比,要學會低調的聰明。
[A1]插圖:《辨經》P197
[A2]插圖:《論語》P377
[A3]插圖:《反經》P98,圖注文字也要
[A4]插圖:《菜根譚》P21,圖注文字:伯夷,不食周粟,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受到後人的尊重。
[A5]插圖:《反經》P110,圖注文字:秦始皇像。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塵世中的功名利祿皆為虛空,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
[A6]插圖:《忍經》P253,圖注文字: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見。
[A7]插圖:《忍經》P33,圖注文字:蒲團打坐鬆蔭下, 論道讀經驗修行。 曾經凡塵曆苦境, 今朝逍遙山中景。修行的人要尋自己的真心,隻須在除妄上用工夫,不必另外馳求。
[A8]插圖:《忍經》P59,圖注文字:真心與妄心本是一件東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盡妄心便現真心。譬如一麵明鏡,就是真心,被塵垢蒙住了,就是妄心;去掉塵垢明鏡自現,去掉妄心真心自現。
[A9]插圖:《辨經》P118,圖注文字:諸葛亮像。陳壽評諸葛亮,比較客觀公正,並未因私廢公。 陳壽堪稱良史之材。
[A10]插圖:《忍經》P93,圖注文字: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A11]插圖:《辨經》P119,圖注文字: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A12]插圖:《反經》P93,圖注文字:關羽擒將圖。 關羽(?—219年),字雲長,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陳壽在《三國誌》中對關羽性格所下的評語是“剛而自矜。”
[A13]插圖:《菜根譚》P177, 原圖注文字也要。
[A14]插圖:《鬼穀子》P34,圖注文字:周處像。周處,字子隱,陽羨人(今江蘇宜興),為東吳貴族周魴之子,晉時為新平太守、禦史中丞。
[A15]插圖:《論語》P326,圖注文字: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山東鄒城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名言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A16]插圖:《論語》P114,圖注文字:管寧(158-241),管仲之後,因厭惡華歆為人而傳有割席而坐的佳話。《三國誌·管寧傳》:淵雅高尚,確然不拔。
[A17]插圖:《忍經》P290,圖注文字:《讀通鑒論》:守君臣之義,遠篡逆之黨,非無當世之心,而潔己以自靖者,管寧陶潛是也。
[A18]插圖:《忍經》P252,圖注文字:宋徽宗趙佶(1082—1135),北宋第八代皇帝,性風流,頗有才氣,書、畫、詞、文都有所精,創造的書法字體稱“瘦金書”。宋徽宗趙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歡繪畫,並且都是繪畫的高手。
[A19]插圖:《反經》P221,圖注文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都愛錢,但是要注意獲得的方法,不要做違法的事。
[A20]插圖:《辨經》P48,圖注文字:心地幹淨,方可讀書學古。
[A21]插圖:《論語》P32,原圖注文字也要。
[A22]插圖:《鬼穀子》P91,原圖注文字也要。
[A23]插圖:《辨經》P166,圖注文字:管仲( 前716年—前645年) 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鮑叔牙二人相知最深,後人稱朋友間深厚的交誼為"管鮑交"。
[A24]插圖:《辨經》P167,圖注文字:《管子》書影。
[A25]插圖:《論語》P137,原圖注文字也要。
[A26]插圖:《忍經》P7,圖注文字: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如關。紅顏即蘇州名妓陳圓圓。
[A27]插圖:《忍經》P87,圖注文字: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A28]插圖:《忍經》P275,圖注文字:心伏則群邪退聽,氣平則外橫不侵。
[A29]插圖:《菜根譚》P174,圖注文字:諸葛亮出山前經常抱膝長吟《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胸懷“治國、平天下”的大誌,其誌向非一般士大夫所能及。
[A30]插圖:《菜根譚》P307,圖注文字: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誌,以天下為已任。
[A31]插圖:《忍經》P267,圖注文字:“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王安石《雨過偶書》)。浮雲的品質何止“知進退”,它舒卷自在,進退自如,對進退得失、成敗榮枯都能夠泰然處之。
[A32]插圖:《論語》P268,原圖注文字也要。
[A33]插圖:《辨經》P208,圖注文字: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
[A34]插圖:《辨經》P153,圖注文字: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A35]插圖:《辨經》P87,圖注文字: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
[A36]插圖:《辨經》P221,圖注文字: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田園詩人。其詩《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A37]《辨經》P203,圖注文字:心地光明坦蕩,俯仰無愧於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