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領導者的禁忌
領導者必須抵製“捷徑”的誘惑,因為一些“捷徑”往往會把你引入陷阱。這些“捷徑”包括:借用成功企業的先進經驗解決自己企業的問題;憑借過去的成功應付未來的挑戰;通過建立完善的製度流程一勞永逸地解決人員管理問題;通過拉幫結派穩固自己的地位並施加影響力;把自己變成工作狂而取得成功;等等。
真言18 不守舊:創新凶多吉少,保守死路一條
創新凶多吉少,保守死路一條。兩害相較取其輕,但無論如何,還是不要守舊,還是要創新。創新需要打破思維定式,既要發揮邏輯思維,又要利用直覺。任何人生來都具有強大的創造力,隻是受到後天的教育和經驗束縛。因此,領導者有必要進行自我解放。
1876年,電話剛被發明出來不久,美國一家做電報生意的公司——Western Union(西聯彙款,成立於1851年,初名紐約和密西西比流域印刷電報公司,1856年,正式更名為西聯電報公司,1871 年,引入 Western Union Money Transfer,即彙款服務,後成為其主要業務)的老總們便坐在一
起,討論研究世界上第一部電話。最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本質上,這種叫作電話的東西對我們沒有商業價值。(原文見Western Union的備忘錄)所以,很遺憾,他們失去了一個發大財的好機會。
1962年,有一家叫作Decca Recording的公司,首先拿到了甲殼蟲樂隊的唱片,但他們說不喜歡甲殼蟲樂隊的聲音,而且吉他音樂已經處於消亡狀態,便將甲殼蟲樂隊拒之門外。於是,他們失去一個發大財的機會。
1977年,有一家叫作Digital Equipment的數碼設備公司,當時他的創始人說了這樣一句讓今人發笑的話。他說:“沒有理由相信哪個傻冒會願意在自己家裏麵放一台電腦。”於是,他和他的公司也失去一個發大財的機會。
西方有句諺語: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翻譯過來就是“好奇害死貓”。其實對於人也是一樣,“好奇害死人”。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和戒備這一保守基因,更具有適應價值,因而被保存了下來。所以,保守可以說是我們的天性。這種天性在讓我們變得穩健的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大把機會。
對於那些為了給我們帶來好處的變革創新,我們應該為之感激那些保留強大好奇心的極少數人。有學者稱,這個世界上僅有的創造力基因,大多保存在精神分裂的人身上。
商業世界的創新,也大抵同此邏輯。創新的風險和成本遠遠大於守舊。但是,當一個產品、一個商業模式、一個戰略走到生命周期的盡頭時,創新,則成為唯一的出路。
創新往往來自直覺。例如,市場調查數據並不能告訴我們新產品的市場有多大。新產品的市場到底有多大,主要取決於營銷的力度。喬布斯有一句名言:“大多數時候,在你沒有把設計給用戶看之前,用戶根本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前文也提到過,谘詢顧問高曼援引兩項研究報告,指出鋼鐵大王卡耐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以及希爾頓等人在做商業決策的時候都十分依賴自己的直覺。
人類的大腦很像被教育格式化了的電腦硬盤。電腦下棋程序可以戰勝最好的棋手,但電腦不能做直覺判斷,這正是人腦比電腦高明的地方。直覺判斷的優勢是衝破思維定式和一切條條框框。有人曾推薦我看一本書,叫《愛因斯坦是這樣思考的》。從這本書裏麵,我發現愛因斯坦想問題非常
怪,他說如果一個東西以超過光的速度前進的話,那麼時間可能會倒著走。我不太懂,我想如果我跟一般人說這句話,他們可能都會覺得我有病。事實上,也的確有很多人覺得愛因斯坦有病。這種思維太大膽了,但世界上很多東西就需要這種觀點去說明。如果我說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有沒有人會反對?在中國,太陽就是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沒有人會不同意。可是,事實上,在北極、南極等地,有的季節太陽卻是整天在天上掛著不下來。但很多人就不會這樣想問題。在企業裏,你要想改進一些做法往往會特別難,為什麼?因為很多人會說“我們原來都這樣做的,也沒什麼不好,你憑什麼要改?”這種思維定式讓很多企業喪失了許多機會。
人類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套決策係統:大腦皮層負責理性判斷,皮層下中樞負責直覺判斷,兩者若相輔相成,一個人就會有常識、有判斷力,如果兩者相互幹擾壓製,那麼這個人的商業思維就基本等於喪失了。
羅伯特·愛普斯坦(Robert Epstein)對創造力(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開放思維”)做了大量的研究。關於創造力他有四個觀點:第一,創造力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人人都有巨大的創造力;第二,正規教育的作用之一是扼殺創造力;第三,創造力沒有特定的大腦定位,那些開發人的左腦、右腦,或者其他什麼腦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第四,被扼殺的創造力完全可以通過訓練恢複和重新釋放出來。
真言19 不信邪:管理不可“迷信”,必須回歸常識
有的領導者“迷信”書。孟子有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不同的書會告訴你不同的做法,所以最後還是必須靠你自己的判斷;有的領導者“迷信”專家,也是一樣的道理;更多的領導者“迷信”大企業,“迷信”大企業的製度流程,學習最佳實踐。無數事實證明,這些複製成功的方法基本上無效,因為成功不可複製。否則,這個世界上也不會隻有一個穀歌,隻有一個豐田,隻有一個西南航空,隻有一個3M。麵對別人的最佳實踐,不可簡單移植(Adopt),必須有選擇、有分析地加以選用(Adapt)。成功企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無一例外的是它們的戰略思維。管理必須回歸常識,領導者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不能盲目“信邪”。
A公司信奉終身製和“大鍋飯”,按資曆而非業績付酬,屬於典型的羊性文化。B公司信奉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屬於典型的狼性文化。你認為哪個企業更具有競爭力?
答案是:都非常有競爭力。
那麼,有人可能就要問了:“難道製度流程文化與競爭力無關?”
在這裏,我想指出特別重要的一點:管理必須回歸常識,不能“信邪”。管理上的“信邪”表現為“迷信”製度、流程、係統,甚至遠道而來的和尚。“信邪”的領導者信這信那,就是不信自己、不信常識。例如,很多中小企業家感歎:企業做不大,是因為管理跟不上去。他們誤以為,所謂管理,就是建立、完善製度和流程,或者從已經做大的公司引進職業經理人。於是他們建立、完善製度和流程,引進職業經理人,但是效果卻適得其反。
管理水平並不體現在製度和流程的完善程度上,而體現在企業的管人方式在多大程度符合人性上。這個人性,是作為客戶的人的人性,以及作為員工的人的人性。隻有符合人性,同時符合企業特定商業模式的製度和流程,才能支持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然而,能做到這個地步的企業不多,近年成為商學院經典案例的連鎖火鍋店海底撈是一個絕好的例子。海底撈是一家非常成功的火鍋店,它的製度和流程,實際上並不比其他火鍋店多,也並不比其他火鍋店嚴。海底撈的成功秘訣很簡單:顧客需要好的服務,而隻有對員工好,員工才會對顧客好;同時,隻有確保顧客滿意能夠帶來員工滿意,員工才有動力對顧客好。這兩點,海底撈都做到了:它的員工有安全感,因為公司每個月給他們的父母寄錢;它的員工有尊嚴,因為他們住的宿舍比研究生宿舍還要舒適。在工作很累的時候,它的員工知道,這意味著分紅會更多;當員工因偷懶而怠慢顧客的時候,他會覺得影響了同事們的收入,從而感到壓力。
事實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方法。上文提到的A公司和B公司,前者是著名的獵頭公司億康先達,後者則是著名的管理谘詢公司麥肯錫。同樣都是專業服務領域,但二者在管人方式上卻截然相反。我把億康先達的管人方式概括成兩個詞:終身製和“大鍋飯”。麥肯錫的管人方式,他們自己總結為“Up or Out”,即“升不上去就走人”,可以想見其殘酷的內部競爭。
億康先達從來不炒人,它的人員流動率是行業內最低的。它不按業績付薪酬,而是按照資曆付薪酬。獵頭成功靠的是人緣。獵頭顧問工作的年頭越久,越知道什麼人才適合去什麼企業、去哪個崗位。所以,為鼓勵谘詢顧問一直在公司待下去,億康先達在製度上強化終身製——年終分紅的多少與其在本公司的年頭長短成正比。因為這個獵頭公司的獵頭對象往往都是世界級的管理崗位人選,所以,不同辦事處之間的合作非常關鍵。因此,其選人標準中極其重要的一條就是合作精神強,同時還在製度上強化合作——每個人拿到的獎金都是整個公司的平均獎金。為了保證招聘的顧問能長期不跳槽,並且具有高度合作的精神,億康先達每招聘一個獵頭顧問,都要在不同地點的辦事處做25~35輪麵試,最後的麵試由公司最高領導人親自進行。
麥肯錫的商業模式則完全不同。如果說獵頭成功靠的是人緣,那麼,戰略谘詢成功靠的就是“人精”。戰略谘詢顧問必須是人精。誇張一點兒說,這些“人精”們必須在幾個月的時間裏,解決困擾客戶企業幾年的問題。所以,麥肯錫必須吸引並留住最聰明、最勤奮、最有野心、最自信,以及最有影響力的人。為此,他們不遺餘力地在最好的大學的最好的商學院招收畢業生,用超高的薪酬吸引他們。新人加入公司後,如果到了一定期限不能擔負更大的責任,那麼就必然會被淘汰。
從億康先達和麥肯錫的案例可見,由於商業模式不同,即便人性是相同的,對人最有效的管理也還是會有不同。
目前,多數運行良好的企業,製度和流程的副作用極少,而且總的來說起到的好作用大於副作用。但是,這些企業的製度和流程並不能有力支持企業戰略。例如,某個公司選人、用人、留人、育人各方麵做得都很認真,員工滿意度很高,覺得收入穩定、有安全感,而且覺得企業重視他們。這種投入雖然對企業也有好處,但是,不能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有所貢獻。多數成功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都是如此,製度完善、流程明確、員工滿意,但是這些製度和流程與其商業模式之間沒有必然聯係。
還有很多企業正處於嚐試建立製度和流程的階段,總的來說,這些製度和流程到底是起到的好作用更大,還是起到的副作用更大,尚且是一個問號。在一些企業中,管理者為了製度而建立製度,為了流程而建立流程,有些製度和流程甚至違反員工和客戶作為人的本性,因此造成管理的效果得不償失,完善的製度和流程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很明顯,這樣的管理實際上就是添亂添堵,毫無價值。
不“迷信”製度流程
成功的大企業,往往成為有進取精神的中小企業的參觀與學習對象。甚至一些規模已經很大的企業,還要組團前往更大的超級企業取經。有些成功大企業不是很喜歡被參觀學習,而另一些成功大企業則敞開大門,隨時派專人接待“朝拜者”。
其實,大企業值得小企業學的東西不多,而小企業值得大企業學的東西反倒不少。可惜,幾乎沒有一家大企業肯向小企業學習。
很多大企業實際上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問題太多了。因為一般企業大到一定程度,就會染上“大企業病”。“大企業病”的核心症狀,國外管理學者把它叫作bureaucracy,我們一般翻譯成“官僚主義”,事實上這種譯法並不準確。按照這個術語的真實含義,我把它翻譯成“製度-流程主義”(類似於第二章中提到的等級製文化)。
製度-流程主義的優勢在於,通過標準化,可以減少人為的誤差。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製度-流程主義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第一,組織結構複雜。傳統金字塔結構和現代矩陣結構,在複雜程度上難分伯仲,因此勢必都會導致效率低下。
第二,同級鉗製。由於很多製度是由特定部門掌握的,又由於很多流程是跨越不同部門的,所以,一個部門往往成為另一個部門做事的“絆腳石”。這種“絆腳石”,有時候是必要的,有時候是有害的。
第三,製度嚴明,流程漫長。製度、流程的初衷,是為了避免主觀因素的幹擾,提升質量和效率。其核心是impersonal,即客觀化。但是事與願違,由於製度、流程過多,整個企業對環境變化的知覺和反應速度反而變得遲緩。
第四,人浮於事。人比事多,事原本很快就可以做完,但是員工不願很快做完,否則,就沒事可做,如果沒事可做,那麼這個崗位就會顯得多餘。也正因為人比事多,所以,人就成了事。與人打交道,比做事更重要。正所謂“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