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薦 序1
與風裏相識的時間並不算長,卻印象深刻。
2012年,我創立致行教育科技後不久(致行教育科技已於2013年10月份並入ATA公司),在實施一個項目時,有朋友向我推薦了他。雖然此前我對人力資源和人才評估也有一定的認知,但是跟他的幾次深入交談,才讓我真正了解到人才測評的深度。此後,又在多個場合聆聽過他關於領導力的精彩演講。今天,看到這些內容終於集結成《領導力21真言》並出版發行,在為他感到高興之餘,我也真心希望這些觀點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有諸多啟發,很多觀點不謀而合,特別是管理動作及個人特質與領導力的關係。我對領導力本質的認識是:Get job done through the people(透過人完成任務)。這句話說起來簡單,落地難度卻非常大。西方有句名言:A man may lead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he cannot make horse drink(牽馬到河易,強馬飲水難)。這句話生動地道出了領導的難度。多年來,各界有關領導力的理論、解讀、實踐、成效等說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領風騷,但是不管哪一種說法,“通過人完成任務”這個本質是相同的,不同的隻是手段及對人性的判斷。
對領導力的評價離不開對結果的評估,這使得管理必然成為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激勵、控製等一係列動作,讓員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如果套用上述西方名言比喻,管理就是“把馬拉到河邊”。但是,馬到了河邊卻不等於它就願意喝水。讓馬自覺自願地喝水的能力,就是領導力。
缺乏領導力的管理,隻能淪為冗長乏味的規章製度,無法深入人心,或者隻能導致“要求走一步,絕不會多走半步”的結果;同樣,領導力的外延雖然大於管理,但缺乏管理的領導力,也隻能淪為漂亮的口號,固然能鼓舞人心,引領全體成員朝著一致的方向努力,但卻無法讓團隊有效、有序地分工合作,高效地完成任務。
三十多年來,我先後做過職業經理人、公司董事長和創業者。不同的工作經曆告訴我,領導力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追求,是一生的修煉。我一直認為,領導力與領導者自身、被領導的群體,以及當前環境這三個要素緊密相關,因此,領導者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調整領導方式。風裏的“領導力語法”,勾勒了一個係統的架構,它能讓領導者在調整領導方式的過程中,從全局角度去思考和審視每一個步驟和細節。
風裏這本書,除了內容精辟之外,我還感受到另外三個顯著的特色:
其一,風裏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這種創造性的分類方式,將領導力的核心要素——責任、行動和修煉總結到一個整體框架中,讓讀者不僅能對領導力有更全麵的認識,也能對領導力如何落地有更清晰的理解。
其二,對各種流派的領導力學說,風裏從正反兩方麵進行了點評,展現了他身為測評專家的強烈個人特點和他的博學多聞,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寬闊、更高遠的視角來看待和理解領導力這一問題。
其三,風裏列出的21條真言,句句簡潔明了、具體精煉,再加上對案例的剖析,讓領導力更接地氣,而不再遙不可及。這無疑是本書的精華。
風裏測評過大量領導人才,他自己也做過總經理,如今正任董事長。我想,也許正是這些經曆,讓他能夠站在相對更客觀、更全麵的立場去看待領導力,因為,要知道,即使再自命不凡的領導力,離開對“人”的關注和關懷,也終究難以長久。
孫振耀
ATA首席執行官
惠普中國前總裁
推 薦 序2
風裏的背影
風裏喜歡鍛煉。上次到天目湖講課,風裏招呼幾個領教工坊的組員一大早一起跑步,剛開始大家還跟得上,過了一會兒,都說已經找不到風裏了。竹海茫茫,雲霧繚繞,“風裏老師的背影消失在‘風裏’了”。
雖是一句俏皮話,我卻隱隱覺得這是對於風裏的個性特征、學術風格和職業選擇的一個頗有深意的比喻。
當代中國,但凡在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這些離日常生活比較近的專業裏下過一番苦功夫的人,都麵臨一個兩難的選擇:是留在體製裏,玩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術遊戲,還是一頭紮進滾滾紅塵,在實踐中努力堅持自己的學術夢想?選擇前者,有學術地位,有學生跟隨,有名,也有利,但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有多大,不好說;選擇後者,能看見自己的思想實實在在地在改變身邊的人和事,“名利雙收”一般也不成問題,但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問自己:當初冷雨青燈,坐十年冷板凳,難道圖的就是這個嗎?夜深人靜之時,恐怕不由得會有些許失落吧。
對此,風裏的態度很決絕。他對體製絕對沒有任何留戀之情。無論是傳統的大學體製,還是西方谘詢業的體製,都無法“留住他的心”。多年來,風裏不忘初心,始終在谘詢和培訓實踐中堅持他的學術理想與學術標準。看過他的《五大品質》等書的朋友,相信都會同意我的看法。
內行人都知道,在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這些比較“俗”的學科裏要堅持一定的標準和底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是因為這些領域來自市場的需求實在太大,也許是因為這些學科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實在太低,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學術界尚處於自我建設階段,實在無暇參與真實世界中的討論,總之,這個市場上各種邏輯混亂、裝神弄鬼、欺世盜名的偽科學、偽專家、偽大師泛濫成災。最可歎的是,一般的人根本沒有最基本的識別能力,輕率地便把這些人與那些有標準和底線的人混為一談,這讓那些真正受過最嚴苛的學術訓練的人,心何以安?心寬的人也許會說,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一切自然會還其本來麵目。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比一般人想象的遠要長得多。
聽蛄叫,還不種地了?(大意為讓別人瞎說去吧,走自己的路就好。)風裏管不了這麼多。這本《領導力21真言》是風裏在領導力領域筆耕不輟所獲得的又一成果。我個人非常喜歡裏麵的一些提法,如“領導力的語法”
“三力模型”等,簡潔、透徹、通俗,既有學術基礎,又有傳播力,非常好。當代中國很多領域的書值不值得讀,要看一些簡單的道理,是否能說清楚。說不清,道不明,用上海話說就是“拎不清”。
而風裏,這個生活在上海的北方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長得和張作霖一模一樣的東北人,最大的長處就是——拎得清。
肖知興
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領教工坊聯合創始人
引 言
領導和管理是不是一回事兒?如果不是,那麼領導和管理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足以讓頂級領導力專家和經理人為之爭論不休。
我擔心那些把領導和管理看成兩回事兒的專家與經理人,他們的理念會讓人們的頭腦變得混亂。比如,本尼斯說“多一些領導吧,少一些管理
吧”;而明茨伯格卻說“現在領導太多了,管理太少了”。
在我看來,領導和管理是一個硬幣的兩麵。做好管理需要領導力。這句話用英文表達起來,也許會更準確:It takes leadership to manage.
那麼,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領導力是什麼?至少有三夥人會為此“掐起架來”。
第一夥人會說,領導力是領導者的個人特質。他們會列舉一係列偉大的人物,例如拿破侖、聖雄甘地,等等;他們會列出一串優秀品質的清單:遠見、激情、智慧、自信、包容……
第二夥人則急了,他們爭辯說,領導力是一套行為模式、一個過程,或者說是一套技能,不論是“高富帥”還是“矮窮矬”,隻要掌握這些技能,都能成為好領導。
第三夥人卻笑了,他們說,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領導模式,在一種情況下有效的領導行為,隻要時間、地點或人物發生變化,立馬就可能失靈了。所以,因地製宜是領導力的要旨。
第一夥人叫作特質學派,第二夥人叫作行為學派,第三夥人叫作情境學派。
這三夥人都是學院派的。緊接著,第四夥人出現了,他們是不喜歡理論的實幹家。他們說:業績就是領導力!領導力就是業績!
因為大家對“領導力是什麼”這個問題存在分歧、難以達成一致,所以,為企業建立領導力素質模型(Competency Models)也成為本人谘詢顧問生涯中最頭疼的事兒。這種事情往往首先由企業人力資源部提出,他們都說要建立自己企業的領導人才素質模型,但是他們各自心裏想的卻是不同的東西。對於一些人來說,素質模型就是崗位說明書;對於一些人來說,素質模型就是核心價值觀;對於一些人來說,素質模型就是任職資格;對於一些人來說,素質模型就是領導人才業績考核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業績指標);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素質模型則是人才測評工具。
在領導力研究和實踐領域,各家觀點都有道理,但是放在一起卻不能兼收並蓄,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大家是在用不同的語言討論同一個問題,這就相當於“雞同鴨講”(來源於粵語地區,形容兩個人使用不同語言,因而無法溝通),結果就是爭論多、辯論多,討論少、借鑒少,更談不上達成共識。因此,我希望大家能用同一種語言探討領導力。而統一語言的第一步,就是大家都遵循同一個語法。
鑒於此,我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叫作“領導力語法”。領導力語法有以下六個好處:
第一,領導力語法能區分領導力的不同詞性——形容詞、動詞,以及名詞等。特質學派用的是形容詞,用來描述領導者的個人特征;行為學派用的是動詞,用來說明領導者的行為和技能;情境學派關注的實際上是一種語法規則,即在什麼情況下,什麼動詞最有效;而實幹家用的則是名詞,主要用來判斷領導者的經營管理成效。所以,領導力語法是一個整合各派理論的模型。特質學派、行為學派、情境學派、實幹家的理論都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