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前,把握好關鍵的實習期
大學生實習期,是走向社會的關鍵期。有些新人入職後才發現工作不適合自己,幹了三個月或半年就走了。頻繁換工作的結果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自己還得忙著找工作,而人力資源經理看到簡曆,一般都不會聘用這樣的員工。
問題出在哪裏?問一問自己的心,就能找到原因了。李開複曾說:“和美國大學生相比,中國大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浮躁。”一顆浮躁的心會帶著你的眼睛在各個職位、各個企業之間來回遊移,你會覺得這個工作你能做,那個你也能做,最後導致你連最簡單的都做不好。這種心態就形成了一山望著一山高。人們都一直在向外思考,而沒有向內去思考自我,去站在企業和社會現實的角度去考慮一些問題。當出現這種浮躁心態的時候,有沒有認真思考過究竟是自己的問題還是企業的問題呢?
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幹一段時間,當真正融入到企業裏幹一段時間後,也許你會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發現自己的價值。如果工作一段時間後,你發現這種工作的確不適合自己,那麼你可以重新去選擇,這樣,你至少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下一步到底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讓你的選擇不再盲目,從而才會有一個更好的人生選擇。
還有的實習生,帶著一顆浮躁的心工作,即使勉強過關能夠轉正,但是因為在實習期間工作太輕鬆,沒有做過有難度的工作,等到真正定崗了,才發現原來自己什麼都不會,搞得自己很痛苦。接下來的工作做得不好受到上級的責備,他們就會產生心理落差。
所以,實習期對於大學生來說相當重要。微軟公司招聘了一個實習生安置在在微軟研究院實習,有一次這個學生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果。但是後來,他的老板發現,這個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挑選,隻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果的數據,而舍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據。微軟中國總裁李開複憑個人經驗判定,這個學生將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學術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一顆浮躁的心,怎麼可能懂得“靜水流深”的道理呢?
案例
一家大型外貿公司的部門經理劉先生從高校找了一批專業對口的大學生到公司實習。實習結束時,劉先生單單留住了其中的陳海同學,其他的實習生一個也沒任用。
大家很好奇,劉先生為什麼唯獨把他留下來呢?劉先生說,陳海有一顆沉下來的心,就是這樣的心,打動了劉先生。
正式實習的那一天,劉先生向同學們介紹部門的成員老趙和他們每位實習生的分工。其中老趙是公司的老業務員,年齡偏大。其他同學都喊他“老趙”,而陳海卻一直很尊敬地稱呼他“趙老師”。老趙的性格非常好,見到青年人有什麼問題,總是樂於幫助。於是其他的青年人就形成了依賴,一有問題,就風風火火請老趙解決,但陳海從不如此,他想到老趙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遇到問題他先自己鑽研解決,除非實在解決不了的才會請老趙幫忙。
陳海也不像其他學生那樣無所事事,他見事做事,跟著同事跑銀行和跑業務,即使在大熱天擠公共汽車去也毫無怨言。很多人說他是自討苦吃,但是陳海並不這樣認為,他說:“隻要不懂的,我就多學點兒,總沒壞處。”
老業務員談業務的時候,陳海就默默地坐在一邊“旁聽”,細心地揣摩應該如何同外商交談。有時老業務員打電話,陳海還悄悄地給老業務員遞一支筆、一張紙,感到暖心的同時,也讓陳海自己學到了經驗,他用沉穩和真誠贏得了大家的好感。
浮躁的人是斷然做不到如此細心和懂事的,他們總是高談闊論,指點江山,可是卻連一個周密細致的計劃都搞不好,連一個抱怨的客戶都接待不了,連一壺開水都不想提,甚至連按時上班都做不到。這樣做事,結果肯定是被淘汰的。
職場命運如同一環一環相互連接的鏈條,如果將其中一環接錯了位置,那麼,就會使整個職場改變方向。所以,自省和忍耐常常會給人帶來機遇,使人生峰回路轉。當發光和耀眼不屬於自己的時候,忍耐和堅持就顯得尤為寶貴。
總而言之,想要工作順利起來,就請自己的心快快成長起來!
第一份工作已經決定你未來的走向
佛教有“因果報應”之說,有因必有果,其果也必由因而起。你今天的一切狀況,無論好不好,都是由你昨天的選擇促成的。
案例
有3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這時,監獄長允許他們每人提一個請求,3個人的選擇各不相同。美國人要了3箱雪茄,法國人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三年,猶太人要的是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他大喊:給我火,給我火!原來當初他要煙的時候竟然忘記要點煙的工具。法國人出來的時候,還抱著自己的孩子。最後走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我不怨恨你關了我三年,相反,我要送你一輛勞斯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