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號行動
自上次王莽當眾貶抑傅太後,說她不能與王太後平起平坐,到現在,這話還是傅太後心頭的一塊陰影。
雖然王莽被趕走了,但是傅太後仍然很不爽。她知道,什麼與王太後享受同等待遇都是假的,如果不把她頭上“定陶”那兩個字摘掉,別人打心眼裏都不會對她認賬。
於是,傅太後和劉欣秘密策劃,決定實施一次尊號行動,徹底從封國太皇太後過渡到中央太皇太後。
然而,要想行動順利推進,首先要爭取三個人的支持與同意。這三個人,就是漢朝三公:丞相孔光、大司馬師丹、大司空何武。可當劉欣反複揣摩著這三個名字時,心裏不由得打了一個問號,這三個重量級籌碼,最終會偏向皇帝嗎?
想搞定他們,似乎有點懸。
一想到這兒,劉欣心裏不踏實,傅太後心裏也不踏實。這時劉欣不由得想到,既然這樣,不如下一步險棋——把另類外戚傅喜召回來,爭取他的支持。
傅太後把傅喜打發回家後,掛名是養病,其實是讓他麵壁思過。所以,傅太後也沒一棍子將傅喜否定,還給他保留著光祿大夫的工作。這招很高,可進可退,可攻可守,極為靈活自如。
不久,大司空何武主動上書,給劉欣分析罷免傅喜的害處:傅喜才學蓋世,功德遠揚,在傅氏外戚當中,可謂是舉足輕重的人。傅喜能否回朝,關係到傅氏外戚有限公司能否做大做強的問題。衝著這點,你就應該趕快把他召回來。
何武一番話,似乎撥醒了沉睡中的劉欣。於是乎,劉欣又讓傅喜回來上班。
傅喜是召回來了,他到底回心轉意沒,傅太後沒底,劉欣也沒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對傅喜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劉欣認為,要想傅喜強勁發聲,讓他替傅太後說話,就得先給他挪個好位。就目前而言,最好的位置,當然就是大司馬了。那麼傅喜要挪上大司馬,師丹往哪裏擺?
其實這個問題,劉欣心裏早就有底了。
漢朝自有大司馬一職以來,從來都是由外戚壟斷。大司馬主管宮廷內務,這個工作由外戚來做,肯定要比外人順手。但是傅喜總是不識抬舉,讓傅太後不得不破了規矩,讓師丹這個外人來擔當。
然而劉欣想來想去,按師丹目前的身份和實力,最適合他的不是大司馬,而是大司空。既然那樣,那何武往哪裏擺?劉欣是這樣想的,他沒有位置留給何武了。既然擺不上,隻有退而求其次——讓他提前退休。
換掉何武,劉欣早有此意。在他看來,何武這人,盡管被劃歸王莽集團,但他沒有孔光的頑固,更沒有王莽的驕傲。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像個狡猾的孩子,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事不該做,極為聽話。
盡管如此,何武還是不能博得劉欣的好感。在所有的博弈場中,往往強勁的對手,都是值得敬畏的。王莽值得敬畏,孔光值得敬畏,師丹值得敬畏,傅喜值得敬畏,但是何武不能讓他有敬畏之心。
歸根到底,不是劉欣的問題,問題在何武身上。這就是,何武才能不行、人氣不旺、力量不強。
劉欣要弄這個他心中三不的人物,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在他手中,已經握有何武的黑材料,隻要他把這些東西往外抖一抖,即可大功告成。
事情是這樣的:何武有個繼母住在蜀郡,有一天何武派人去迎她進京同住。迎接隊伍才準備出發,突然聽到劉驁駕崩的消息。於是,護送隊伍擔心強盜們趁機出動,伏道搶劫。為安全起見,就暫時停止出發。但是這個很正常的事,被人一路詐傳,傳到劉欣這裏時,他就聽成了何武不孝,竟然拒絕奉養繼母。
在以孝治國的漢朝,一旦有人訛你不孝,那你也差不多混到頭了。果然不久,劉欣動手了。首先,由劉欣一幫親信告狀,告何武不孝;接著,劉欣也不派人調查,即刻定罪,免除何武職務,派人送他回封國博望鄉養老。
搞定何武後,劉欣下詔,封大司馬師丹兼任大司空。封完以後,他就按兵不動了。
劉欣這個人事調整,讓很多人看了都暈菜。王太後看不懂,王莽看不懂,連師丹也看不懂。根本就沒人知道,劉欣到底想幹什麼。
想想師丹能教上劉欣這學生,實在三生有幸。因為劉欣,他得了兩個漢朝第一。他是漢朝第一個不是外戚的人擔任了大司馬;他是漢朝第一個一人兼任兩個重要職務的人。
於是,有人想,劉欣會不會也把孔光趕走,讓師丹一人兼職三公職位為一體?
這個答案,恐怕隻有劉欣知曉。
然而劉欣卻拖了將近半年,才將答案公布。半年後,劉欣下詔,封光祿大夫傅喜為大司馬,師丹為大司空,丞相仍由孔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