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智慧:
兔死狗烹,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是一個悲情的字眼。它常常指那些當權者當自己得到權力後,就把那些曾經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殺掉。這個詞也常常與與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等連用,來增強那種悲情的意味。所以,處世當中,要避免兔死狗烹的結局,自己定不可因功驕縱,懂得適時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的意思是大功告成之後,要自行隱退。我們常說同甘共苦,其實很多時候是共苦而不能同甘。作為手下跟著領導辛辛苦苦打江山,江山打到手了,但江山市領導的江山,領導說了算。對於一切事物開始平緩運作的領導來說,此時的手下可能沒有利用價值,往往會找各種借口對手下“下手”,與人任人宰割,不如自行隱退另謀出路。這就是兔死狗烹的道理,而曆史上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經常起爭端。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委曲求全向吳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奴仆。在大夫範蠡的幫助下,越王勾踐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為了不忘國恥,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臥的地方也懸著苦膽,每天吃飯之前都要先嚐一口苦膽。經過十年的奮鬥,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輔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範蠡,還有一個是文種。當時勾踐在會稽山一戰中大敗,國力也不足以與吳國相抗。他就和範蠡、文種兩個大臣商議怎樣才能報仇雪恥。範蠡勸勾踐主動向吳王示好,以便爭取時間發展生產,增強國力,提高軍事力量。
這時候,夫差因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就派人到處物色美女,結果在浣溪邊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魚落雁的西施。越王派範蠡把她獻給了夫差。夫差一見西施,頓時被迷住了,把她當做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也逐漸放鬆了對勾踐的監視。隨後,文種和範蠡又幫助勾踐取得夫差的信任。他們還設計讓夫差殺了忠臣伍子胥;送給吳國浸泡過、不能發芽的種子,害得吳國當年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國內人心大亂。
越國能夠滅掉吳國,範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範、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範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但是範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範蠡離開後,還惦記著好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隻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麼能就這樣離開呢?”果然在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隻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聽範蠡的話,無奈之下隻好舉劍自殺了。
文種不懂得功成身退,最後招致殺身之禍;而範蠡看破此中道理,早早離開了權利中心,不僅得以安度餘生,而且自己經商的才能也得以發揮,成為一方富甲。麵對同樣的情況,兩種不同的抉擇使兩人下場如此不同,不得不說,範蠡比文種更有遠見,更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兔死狗烹的故事在曆史上不斷上演。漢高祖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就是這個人傑韓信功高震主,卻毫無自我保護意識,終於在未央宮陰謀中死於呂後之手。
功高蓋主曆來是領導人的忌諱,作為下屬一沒有領導人的權力大,“生死”之事由其決定,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所以就算是為了保全自己,也不可因功而放任。同樣,要適時的讓領導以為自己有所柄在其手中,也是讓領導感覺安全的妙策。
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功成身退,急流勇退不失為一種做人的智慧。
感悟箴言:
世人無論是誰,隻要坐到了一定的位置上,總會不由自主這樣去想:原本搶來的東西,難保不被別個搶去。所以,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斷重演,在當今社會亦是如此,人在屋簷下,一定要懂得自保,功成身退,不是謝幕而是華麗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