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楔子(1 / 2)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

大雨滂沱,連綿不斷,道路阻斷,橋梁衝垮。秦王朝的一支九百多人的兵役隊伍,被無助地擋在了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東南)。

等到雨歇風停後,屯長陳勝和吳廣算了一下,無論如何,他們都無法按時抵達漁陽郡(今北京密雲縣)駐防。

秦律規定,不能按期趕到目的地的軍隊,不管什麼原因,一律斬首。意思就是說,他們這九百人,辛苦跑一趟還不算,還要挨刀做冤死鬼。

怎麼辦?去是死,不去就隻有逃亡。可逃亡能逃得了多久?最後也是死路一條。

陳勝吳廣腸子都愁斷了。

然而很快,他們就做出了一個平民曆史上空前但不絕後的壯舉——造反。

他們的理由是,逃亡是死,舉大事亦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轟轟烈烈瀟瀟灑灑走一回,舉事而死。

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抗。但是要造反、尋找生存之道,還得費一番腦筋。

首先,造反要有合情合理的理由,要有具有強大煽動性的政治口號,要有紀律嚴明組織嚴密的隊伍。

陳勝認為,以上所列幾條,他全都具備。

他這樣對吳廣說:“天下被秦王朝折磨得太久了,我聽說皇上是始皇最小的兒子,按老規矩,他不應該登基稱帝,始皇長子公子扶蘇才是應該坐上皇帝寶座的人。扶蘇當時在蒙恬軍裏做監軍,沒聽說犯什麼罪,二世竟然命令他自殺。天下隻聽說他的賢明,卻沒聽說他已經死了。楚國大將軍項燕,為國戰死,國人憐之。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還活著。如果我們以公子扶蘇、項燕的名義起義,應該有很多人響應!”

秦始皇滅六國時,楚國是最後一個被吞並的。當時,率領楚國將士對抗秦帝國大軍的,正是大將軍項燕。後來,盡管楚國被滅,但人心不服,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就這麼一句充滿神秘色彩的話,給多少楚國人無比強大的心理暗示。多年以後,身為舊楚國人的陳勝,以項燕名義造反,光複楚國,皆是水到渠成之舉,合情合理。

而陳勝之所以掛出公子扶蘇的名號,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打出反渾蛋不反王朝的旗幟,以便籠絡人心。另外一個意思,說起來話就長了。

秦始皇駕崩之後,留下了諸多千古之謎。其中一個就是,他在世之時,為什麼不按規矩立太子,卻偏偏留下這個空白,讓渾蛋嬴胡亥撿了大便宜做了皇帝,引起天下大亂?

千年以來,多少專家學者為解此謎不遺餘力,苦思冥想。最後有人仿若神靈附體,聯想到陳勝掛公子扶蘇之名造反,終於推出這樣一個讓人不得不服的論斷——秦始皇遲遲不肯冊封太子,極可能是因為公子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而陳勝掛著公子扶蘇之名造反,就是為了激勵更多楚國人為此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