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是個講交情的人,他利用職務之便,令軍需官到胡的店中購物,胡的生意越來越好、越做越大。他與王的關係亦更加密切。
後來,太平軍占領杭州,王有齡自縊。失去王的支持,胡雪岩並沒苦悶多久,他要找新的支持者,他看中了新任的浙江巡府左宗棠。
他拿出一部分銀子,為左的湘軍辦糧餉和軍火,贏得了左的好感和信任。後來,隨著左宗棠權力的升高,胡雪岩也是吉星高照,被左宗棠舉薦為二品官,成為大清朝唯一的“紅頂商人”。
除了本身的經商才智,胡的成功還靠他的練達的社交能力,他善於製造機會和利用機會,更知道利用人情世故,懂得吃虧,令朋友信賴他的寬厚和真誠。他也深知,今天,他給朋友的是一滴水,他日,朋友將以湧泉來相報,古人早就說過“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胡就是以吃虧來交友,以吃虧來得利的。
智者說:吃虧是福。因為吃虧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則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虧,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卻欠了你一個人情,在友誼、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個籌碼,這是比金錢,比財富更值得你珍視的東西。所以,古人都說:“吝於財者失所親。”吃虧,會讓你在朋友眼裏變得豁達,寬厚,讓你獲得更深的友情。這當然會使朋友更心甘情願幫助你,為你辦事。
三、與朋友相處,別跟朋友較真
與朋友相處,無論大事小事,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考慮到友情的存在,這既是在交往,又是在進行情感的交流。
作為朋友,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這點,自己永遠生活在社會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隻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同生存,也隻有尊重和幫助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幫助。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在辦事過程中,就別跟朋友爭強鬥勝,較勁逞雄,必須以求大同存小異為原則。
別讓差距成為友誼的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所處的環境不同,在經曆、教育程度、道德修養、性格等方麵雖然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但也不盡相同,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應該成為友誼的障礙。友誼的長久維持應該是正確對待這類差距的結果。應該承認自己和朋友在對待事物方麵的差距,適應這種差距,雙方可以有爭論,有辯解,但不可偏激,應在爭論中尋找兩個契合點,求大同,存小異。
而事實上,有許多友情之所以中斷,就緣起於對一些小異的偏激爭執上。
不要跟朋友爭口邊的勝利
留心我們的周圍,爭辯幾乎無處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甚至,某人的發式與裝飾也能引起爭辯。而且往往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為他的目標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以一己的觀念強加於別人。
所以,這種辯論不適合個人與個人之間,而如果是用於團體,像辯論會似的,又應另當別論。比方說:由於最近發生的某個社會問題而引起兩者間爭論,最後,雖然是因為你用某某事件或理論來證明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你也通過爭論的手段達到了勝利的目的,而他也已啞口無言了,但你卻萬萬不可忽略了這一點:他不一定就放棄他的思想來信奉你的主張。
因為,他在心裏所感覺到的,已經不是誰對與誰錯的問題,而是他對於你駁倒他懷恨在心,因為他的自尊心掃地了。
這樣看來,你雖然得到了口邊的勝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卻從此疏遠了,甚至一刀兩斷。比較之下,你會不會覺得,當初真是有欠考慮,僅僅為了口邊的勝利,而得罪了一個朋友——如果那位朋友較小氣,說不定他正在伺機報複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臉之後,明知大錯已鑄成,也故作不後悔狀,還經常這樣認為:“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其實這樣對你又有什麼好處?而壞處卻很快可以看到,因為和別人結上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傾吐心事的人。
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去避免。
心理學家高伯特普曾經說過:“人們隻在不關痛癢的舊事情上才‘無傷大雅’地認錯。”這句話雖然不勝幽默,但卻是事實。由此,也可以證明:願意承認錯誤的人是少的——這就是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