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代,胡適提出“少談點主義,多解決些問題”,這一主張直到現在仍然被很多溫和理性的中間派人士廣泛引用,但在當代中國更加虛飄的“價值”取代了傾向性極強的“主義”,又開始卷土重來,因為我們極有必要提倡“少談些價值,多談些模式”。
自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特別是戰後,或是二十一世紀,其實人類信奉的那些共同價值並沒有變化,也沒有人提出先賢遺漏的、沒提過的價值,而這些價值也早已經寫入了中國的憲法和學校教科書,成為包括左派、右派各界思想人士共同信奉的綱領。
但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宣揚這些價值的知識分子沒有得到公眾的認同呢,其實就是他們可以混淆了價值和模式的區別,企圖以價值代模式,當代中國部分知識分子所提倡的所謂價值其實是某種模式的概括而已。
同一價值有不同的實現模式
因此,我們必須將價值和模式進行正確的區分,同樣的價值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實現模式,比如同樣主張市場經濟,則存在著英美的自由市場經濟、日韓的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和北歐的福利國家模式四種,而且在這四種模式的競爭中,英美模式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可言,反而北歐的福利國家模式和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優勢更明顯。
同樣,在民主的實現模式上,也有美國的總統製模式,法國的半總統製模式, 有英國的議會模式,有瑞士的委員會模式,而在這些模式上還可以分為北歐的一黨獨大模式、英美的兩黨模式、德國的溫和多黨製模式和意大利、日本等國的極端多黨製模式等,而極端多黨製模式似乎最民主,但是目前債務最嚴重,導致國家破產都是這類國家,而德國的溫和多黨製模式反而不錯。
價值隻是理想,當前中國並不存在價值之爭,而是模式之爭,大家應該盡量減少在價值爭論上進行無謂的浪費,多在模式上想辦法才是正確的。
《人權宣言》已經問世了兩百多年,但這些年中,人權進步並不明顯,西方國家的人權改善,其實都是二戰之後的事情,如果這些宣言真的能夠落實,怎麼還可能出現暴力的工人革命,其實在推動《人權宣言》的落實中,工人的暴力反抗,比那一紙文書作用更大。
國家發展模式是動態變化的
落實到同一國家,其模式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以美國為例,美國模式到底是什麼?如果將現在的自由市場模式作為美國模式,那就大錯特錯了,當前美國的這種模式其實是華盛頓共識模式,其提出不過20年左右的時間,而之前還有羅斯福模式,當前美國這一模式在小布什任內達到高峰,也在小布什任內暴露出了大問題。
一個模式,如果要以國家來命名,那應該是使這個國家走向成功、強大的模式,美國率先走出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並且領導世界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並成為世界頭號強國,這都是羅斯福模式的成功,隻不過強大後的美國開始窮兵黷武,大搞軍事凱恩斯主義,經濟才出現了問題。
後來美國選擇了裏根模式,也就是後來的新自由主義模式,但這中國知識界現在所說的美國模式其實也不是裏根模式,而是小布什模式,小布什模式和裏根模式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裏根鼓勵儲蓄和投資,而布什鼓勵信貸和消費,政府如果鼓勵儲蓄和投資,則國家發展後勁十足,而如果鼓勵信貸和消費,則遺患無窮,在貨幣政策上,布什實行低利率政策,而裏根實行高利率政策,其結果就是一個人帶領美國重新開啟繁榮,一個人將美國引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