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共識,剩下的問題,也就簡單了。
趙郢當仁不讓地在大秦邊境的地圖上畫了一個圈。
看著趙郢畫出的位置,始皇帝、李斯和蒙毅等人,都不由讚歎連連。
“殿下眼光獨到,此地大善!”
李斯忍不住露出驚豔的神色。
這個皇長孫,年僅十六,治國理政的能力,竟然已經優秀至此,哪怕當年的長公子扶蘇,恐怕也不能及。難怪陛下,對此如此寵愛有加!
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啊。
趙郢畫出來的位置,處在匈奴、九原和上郡的交界之處。
此地,不僅毗鄰九原和上郡,而且遙望武威,遫濮,一旦開設榷場,馬上就會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物品集散之地。
當然,這也隻是一個大體的框架和意向,具體的內容,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沒人知道,設立榷場並不是趙郢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在大秦原本曆史的軌道上,再次用力地撬開一條裂縫。
竭盡全力地加固大秦這輛轟轟烈烈無法停止的戰車,並試圖勒緊它的韁繩。
他自然無法接受扶蘇的分封製度,但若是可能,他想像偉人說的那樣,盡量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對通商嚴防死守,不是曆史的潮流。
適當的放寬,適當的讓利,在這個時代,大秦要想長治久安,簡單粗暴地複製在關中的成功案例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必須適當地向天下之人讓利!
而通商,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唯有如此,才能把這群人盡量的綁在大秦的戰車之上,至於其他,哪怕是有什麼想法,也則需要徐徐圖之,決不能操之過急。
正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
……
因為榷場的關係,趙郢終於名正言順地介入到了與匈奴人的談判中。
當然,他不需要奔赴漠北。
但可以光明正大地對談判提出自己的建議,而李斯和蒙毅對這位皇長孫的建議,也大多比較重視,倒是讓趙郢的計劃進行的更加順利起來。
當然,與匈奴的談判,對趙郢來講,隻是一個小插曲。
他的主要任務,還是老老實實地當自己的打工仔,負責幫助始皇帝處理政務,分擔始皇帝的壓力,以及另外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務。
大秦帝國即將到來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身為冠軍大將軍的皇長孫殿下趙郢,出任此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
與太尉繚、武成侯王翦這兩位德高望重的老爺子,共同出任本次武舉考試的主考官,與左相李斯、上卿蒙毅共同出任本次文舉考試的主考官。
此消息一出,天下為之震動!
冠軍大將軍,皇長孫趙郢的名頭扶搖直上,徹底進入了所有人的視野。
如果說,原本大家還是震撼於他的無雙戰績的話,如今,則是他第一次以一種嶄新崛起的朝堂新秀的身份向天下人正式亮相。
不少有識之士,心裏明白,這是始皇帝在借助這一次科舉,為皇長孫蓄勢,一個屬於皇長孫的時代,即將到來。
無論是德高望重的太尉繚,戰功赫赫的武成侯王翦,又或者是權傾天下的左相李斯,亦或者是深受始皇帝信重的上卿蒙毅,單獨拿一個拉出來,都足以擔此重任。
但,這一次,所有人都隻是這位皇長孫的陪襯。
所以,始皇陛下,這到底是想做什麼——
不少人,把目光偷偷望向了上郡。
長公子扶蘇!
這是不是一個即將召回長公子扶蘇的征兆,那位宅心仁厚,仁而愛人的大秦長公子,難道真的要因為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好兒子,而得以重回鹹陽,接掌那個懸而未決的權柄。
趙郢的日子,重新被忙碌所充斥,他除了要協助始皇帝處理政務之外,還要認真地琢磨此次科舉考試的試題。
這次的試題,是個方向,也是朝廷向天下人釋放的一個極為鮮明的信號,容不得他有半點的懈怠。
……
而就在趙郢忙得暈頭轉向的時候,正處在漠北談判的酈食其,卻正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