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同從一個村子走出來的兩個年輕人一同搭船到異國闖天下,他們下了碼頭後,看著海上的豪華遊艇從麵前緩緩而過,看見在沙灘上曬太陽的人們,兩人都非常羨慕。哥哥對弟弟說:“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擁有這麼一艘油輪,有足夠的錢來享受人生,那該有多好。”弟弟也點頭表示同意。
吃午飯的時間到了,他們都覺得肚子有些餓了,兩人四處看了看,發現有一個快餐車旁圍了好多人,生意似乎不錯。哥哥就對弟弟說:“我們不如也來做快餐的生意吧,他們賣熱狗,我們賣中國炒飯,一定會有很多人買的!”弟弟說:“嗯!這主意似乎是不錯。可是你看旁邊的咖啡廳生意也很好,買咖啡的人更多,不如再看看吧!”兩人沒有統一意見,於是就此各奔東西了。握手言別後,哥哥馬上選擇一個不錯的地點,把所有的錢投資做快餐,開始賣中式快餐。他不斷努力,經過8年的用心經營,已經擁有了很多家快餐連鎖店,積累了一大筆錢財,他為自己買了一艘遊艇,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
這一天,他駕著遊艇出去遊玩,發現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從遠處向他招手,那個人走過來後,他才發現是闊別已久的弟弟,他激動的問弟弟:“這8年你都在做些什麼?怎麼都不聯係我啊?”弟弟回答說:“8年間,我每時每刻都在想:我到底該做什麼呢!我靠什麼來創業呢?”
理想跟空想雖然隻差了一個字,但意義上差的太多了,光有遠大的理想是不行的,還要付諸行動,否則理想就是空想。成功者的共性是,一旦鎖定目標,就馬上行動起來,不斷拚搏,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用實際行動去支持理想,而不是天天就坐在哪裏空想。
7歲的馬介璋隨父母從廣東潮陽去到香港。全家人擠住在香港貧民區的一間小木屋,小小的他還不懂什麼叫創業,但是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理想,賺多多的錢,給媽媽買個大房子。15歲那年,馬介璋到母親打工的一家毛衣廠當學徒,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對工作一竅不通的他到母親的工作間詢問應該怎麼做,被老板碰上,認為他貪玩無心工作,當即開除了他。馬介璋安慰母親時是這樣說的:“終有一天我要開比他大十倍的工廠!”他在這時更加確立了自己的理想。
第二份工作是當牛仔褲裁縫的學徒。機敏的馬介璋很快成了熟練工,白天在車間縫牛仔褲,晚上還做縫紉,一天工作18個小時,每個月能掙300多元。目光敏銳的他發現了服裝業長遠的發展,而已經有了一技之長的他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創業了。幹了兩年,除去交父母補家用的部分,馬介璋攢下1500元。一心要改變自己打工命運的他,用這筆錢做了原始的資金投入,迫不及待地開創自己的事業。1500元在當時是他全部的家當,但是他沒有猶豫,他認準了這條創業路,就積極的行動了起來。他用這筆錢租下一間地鋪,買了兩台舊的製衣機,然後與大廠接洽收原料,先把牛仔布料外發給家庭主婦加工,再收回來自己做“上褲頭”等工序。這樣的家庭式加工一幹就是三年,他從中賺取差價,做得十分順利,鋪位規模逐年擴大,竟盈利10多萬元,雇工達到2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