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務報表是什麼
財務與會計的區別:財務講的是融資、投資、利潤分配的管理問題。
會計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反映企業過去的財務狀況。
1財務和會計是一回事嗎
人們常常將財務和會計這兩個概念混淆在一起,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區別,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討論財務報表之前,讓我們先來區分一下這兩個概念。
財務是什麼?財務涉及的主要是融資、投資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問題。
融資管理就是指企業的資金籌集問題。通常來說,企業資金的籌集方式有兩種:一是舉債,二是所有者投入。這些內容後麵會講到,這裏就不進行詳細論述了。
融資管理有一個目標,就是保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穩定在一個合適的水平上。資產負債率是人們常用的一個比率,用來衡量企業資本結構的好壞。什麼樣的資產負債率才合適呢?資產負債率太高,債權人的風險就高,自然會擔心企業到期不能償還債務,像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也不敢再給企業貸款,即高的資產負債率可能會降低企業的融資能力。那麼,資產負債率是不是越低越好呢?也不是,太低的話,債權人雖然高興了,但是股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我們來看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企業,資產是100萬元,其中股東自己投資40萬元,向銀行借款60萬元。一期運營後,淨利潤是10萬元,那麼股東的回報率就是用掙的10萬元除以自己投資的40萬元,為25%。如果降低資產負債率,現在是股東投資80萬元,向銀行借款20萬元,淨利潤還是10萬元,此時股東的回報率降到了125%,股東當然不樂意了。
所以,資產負債率要適中,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資本結構,既能讓企業借到錢、正常經營,又能讓股東多賺錢。融資管理講的就是這些內容。
那麼投資管理講什麼呢?它講的是企業怎麼投資,應該投資什麼項目,不應該投資什麼項目。關於這一點,有不同的判斷指標,比如投資回收期、內部收益率等。但是最好的判斷指標是NPV(NetPresentValue),翻譯成中文是“淨現值”。淨現值大於零的項目就是好項目,因為淨現值大於零意味著這個項目的收益率大於股東要求的報酬率。投資管理講的是這些內容。
利潤分配管理主要是講什麼時候分配利潤,分配多少,怎麼分配之類的問題。
綜上所述,財務講的是融資、投資和利潤分配的管理問題。管理意味著要進行決策,而決策是麵向未來的,所以說財務工作是麵向未來的,展望未來的,作財務決策是為未來的經營活動服務的。
那麼會計是幹嗎的?會計做的工作就是把每個月發生的業務記錄下來,然後把這些業務涉及的財務數據編製成財務報表,反映企業過去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對於中小企業來講,主要有四張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變動表。
大家可以通過清楚地看到會計與財務之間的區別。
2財務報表是給外人看的
財務報告是反映企業一定時點的財務狀況和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與現金流量的書麵文件,其內容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變動表、附表及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其中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
身資產負債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
利潤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現金流量表——一定會計期間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全麵執行企業會計準則體係的企業編製。
附注:對在會計報表中列示項目所作的進一步說明,以及對未能在這些。
報表中列示項目的說明等。
其他應當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
注:小企業編製的報表可以不包括現金流量表。
財務報表(這裏的財務報表是指財務報告中的財務報表)是對外報告,主要是給投資者和債權人看的,所以必須保證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要讓別人看得懂。既然想讓別人看得懂,那麼就不能以企業的規則為標準,而應按照公認的會計準則來完成財務報表的編製。比如,發生的××業務怎麼記賬,記多少金額,什麼時候記賬,這些都有統一的要求。當然,最後做出來的報表還得有可比性,A企業做出來的報表和B企業做出來的報表必須要有可比性,每個科目的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標準要一致。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報表對內部管理的用處就不是太大。